小学生“孝礼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陈学伟
[导读] “孝道”与“礼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
        【摘要】 “孝道”与“礼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经过代代相传,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孝礼”文化。以“家庭”为实践体系的依托,由教师引导家长指导学生在家的孝敬行为、礼仪行为。学生“孝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带给了学生思想和行为上转变,也带给了家长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在下一代的身上传承。
【关键词】  小学生    孝礼教育   实践与研究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惟贤惟德,能服于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我国传统典籍中留下了许多关于道德的名言警句,“仁、义、礼、智、信”“忠、孝、礼、义”更以传统德目的形式成为中国人做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人们过于看重知识技能在人的成长中的地位,忽略了道德的培养,传统文化中提倡的良好品德也没能在教育中得到应有重视。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校内的表现与在校外的表现很不一样:在学校勤学守纪,尊敬老师,与同学团结有礼貌;在校外对社会的一些现象漠不关心,熟视无睹;在家对父母冷淡,懒惰成性。我们的学生们究竟缺了什么呢?我们该从哪些方面为他们补上缺失的一课?经过思考分析,我校准备从“孝礼”开始,引导学生走进传统道德文化之中。
        一、“孝礼教育”的内容选择
        传统道德的内容是广泛的,我们不可能将一个庞大的德育体系作为小学德育的实践内容,而应该从小切口开始,循序渐进地开展学校德育活动。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以“孝”为主题,主要涉及到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
 
        上面的调查结果已经反映出问题:孩子与父母缺乏心理的沟通,他们只把父母当作物质的支持者;孩子们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该为父母做些什么,或者说根本没有认识到还有“孝”的必要。
        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孝礼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孝”,如何来实践“孝”。关于“孝”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要求,比如“晨昏定省”“二十四孝”等,当然,这里面有些已经是糟粕,有些已不适应于当前的时代,我们只是从学生可以做到的行为中去选择可操作的要求。学生“孝礼教育”的实践研究充分考虑了学校的特点、学生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力求于小事中见效果,于细微处见进步,于积累中见提高。
        学生“孝礼教育”构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形成“孝礼教育”具体化和规范化的操作要求,对实践内容给予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述。二是形成“孝礼教育”的分阶段实施设计,针对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做到前后衔接、螺旋型上升,逐渐建立相对固定的每个年级不同的“孝礼教育”实践活动内容、活动形式。
        经过讨论,在广泛征求家长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综合家庭与学校两方面的思考要点,形成了《学生“孝礼教育”活动指南》。
        二、“孝礼教育”的实施策略
        “孝礼教育”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一看就懂。实践“孝礼教育”的关键在于落实,如何把这些简单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日常的行动。因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实施策略。
        (一)在内容上,以周为单位提出要求
        确定每周“孝礼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根据学校的德目体系和各个年级的具体内容,学校制订了《百善孝为先,文明礼在先——学生“孝礼教育”活动方案》,确定每周的“孝敬与礼仪”内容。如:第一周的内容为“请长辈先就座,给长辈盛饭,进出家门主动问好”;第二周的内容为“学习洗自己的衣服,主动帮父母折衣服、整理家务等”。制定学生“孝道”与“礼道”实践记载本,学生把一周里做的“孝礼”事,每周一次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及时指导,家长积极配合。
        (二)在形式上,采用多种教育方式
        1.提供实践指导,让“孝”变得具体
        教师在晨间活动和午间时间,每周两次进行孝礼行为的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提示,实践提示是为了让学生在“孝礼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践行“孝道礼仪”而提供的一些具体的、生活化的小小“秘诀”,让学生结合每周的重点进行实践。这样的提示,给予了学生一个具体化的“孝礼”行为指导,使实践的内容与生活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践行的积极性,提高了践行的成效。
        教师还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长辈礼貌称呼、进出家门和父母主动问候、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积极为长辈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情况。
        2.参与社会实践,理解“孝礼”意义
        在古代,“孝”的意义远远大于对父母的尊重与付出,它代表着一种最基本又最高尚的品质。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们带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们学校不远处有一个杨溪祠堂,里面有个“孝子堂”,这是一处极好的“孝礼教育”基地。我们带着学生走进杨溪祠堂,穿上古装、对老师行尊师礼,体验“礼”的内涵,感受“礼”的意义;在“孝子堂”中,听一个个发生在本区域的古代孝子故事,领悟“孝”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激发“孝”的欲望。
        我们带着学生走进村里的留守老人家里,向老人们问好,陪老人们聊天,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活动激活孩子们的对待老人的真诚之心,培养尊重长辈的习惯。
        3.定期写出感悟,促进认识的内化
        根据学生的心灵感悟,及时进行归纳反馈,进一步深化。每周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本周中的行为和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活动中表现的评价,写出本周“孝道”与“礼仪”实践活动的收获与感悟,对自己的行为与认识进行剖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人父母的不易,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家长和教师再根据心灵感悟进行指导,调整“孝礼”道德文化实践的内容与方法。
        4.建立家长学校,家校共同施教
        “孝礼教育”是由研究者综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因素而确定研究方向与内容的,因此在建立“孝礼”道德文化实践的贯彻途径体系时,我们考虑了家长、学生、老师三个方面的互动。通过家委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学校以家委会为联系人,及时下发了一些小资料,给予家长一些帮助,让家长学会一些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这样保持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三)在评价上,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
        “孝礼”道德文化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家校互动的,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校则以另外的方式给孩子以表扬、期待与鼓励。
        1.家长的评价
        家长针对本周的“孝敬与礼仪”内容与孩子在本周中的表现,给与合理的评价,我们希望家长的评价是激励的、充满希望的。同时,我们也请家长对学校本周的活动安排与实施过程给与一定的意见与建议。我们还请家长把在“孝礼”道德文化实践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推荐给班级家委会。
        2.教师的激励
        根据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教师综合学生多方面的情况与班级中所有学生的情况,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评价。
        各个班级推荐的学生,经过家委会、学校的认定,在期末评出“孝道礼仪星”,树立学校实施“孝道”“礼道”实践活动的好榜样。学校对获得“孝道礼仪之星”的同学进行专题表彰,每学期期末由学校统一制作图板在学校的走廊展示。不但激励了获得了“孝道礼仪之星”的学生,更给予没有获得荣誉的同学一个正面的榜样。
        三、孝礼教育的实践成效
(一)家长眼中的“孝礼”道德文化实践
        家长作为学生家庭生活的主要人物,对学生在“孝礼教育”中的成效判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针对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的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面向全校各个班级的“家长调查问卷”。
从统计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学校正在开展的“孝礼教育”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们都认为“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家长对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是肯定的。
        有超过9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孝礼道德文化实践活动”中是有进步,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了“孝礼”道德文化,并得到了家长的认同。60%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孝礼”是发自内心地孝顺自己,是发自内心地表现礼仪。虽然这达不到事先预计的效果,但是我们相信,从道德认识到行为习惯的形成毕竟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的,只要我们继续地坚持研究,学生一定可以达到自发地、习惯地践行“孝礼”。
(二)学生眼中的“孝礼”道德文化实践
        作为“孝礼”道德文化实践的亲身体验者,学生的感受与认识是最具有真实性的,从学生的“心灵感悟”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践行“孝礼”道德文化实践中的那份发自内心的感动与震撼。
        学生的感受是亲历的,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从学生点点滴滴的“心灵感悟”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眼中的“孝礼教育”是能够让他们亲近中华民族“孝道、礼仪”的,是可以改变学生“孝礼”认识和行为的,正如有位学生所说的:历史上不只有孔融很孝顺,还有不少的人呢!比如说我,我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我不需求什么回报,只想心甘情愿地付出。我以后也要多孝顺家里人,多陪他们散散心,做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
    学校的“孝礼”道德文化实践体系的构建,带给了学生思想和行为上转变,也带给了家长家庭教育的一些方法,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以在下一代的身上传承,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初衷,更为将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殿卿.中华伦理[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鲁洁 王逢春.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3]檀佳宝.学校德育教育原理[M].科学教育出版社
        [4].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