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庞飞娥
[导读]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摘要: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对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学科素养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让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渗透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演进,形成了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优秀传统道德思想一直以来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它为历代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近几十年以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传承。那么要改变这现状,学生必然是最好的突破口。作为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其进行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本人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新版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主动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讲述表层含义外还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思想。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课《青春的证明》一课时,教材的目题分别以“行己有耻”“止于至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授“行己有耻”是指人在行事时,自己认为可耻就不去做的含义之外,还要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对课程内容适当拓展,如行己有耻出自《孔子?子路》,是孔子用来形容古代出使各国的使者品行,只有行己有耻,不辱君命的人才可称为士。也可以看出古代的选士制度非常注重品行的考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知廉耻,懂荣辱,提高辨别耻的能力,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传承和弘扬行己有耻的优秀传统道德。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适当引申课外知识,充实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师生之间》时,相关链接中介绍了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教师利用孔子,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激发同学思考,问一问同学们知不知道孔子和他学生之间的故事?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时怎样讲课的呢?他们那个年代课上都学习什么内容呢?引申孔子修改,编订《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作为教材,这些也成为后世儒学的基本书目,成为儒生必读之书,为后世了解儒家思想、学习儒家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推荐给对儒家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在课外阅读。这样既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又引导学生课后拓展,还提高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创设情境,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丰富思想内涵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本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本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设备更加先进,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更加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把道德与法治课相关的优秀传道德统文化资源渗透到教学中。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一课时,发现“探究与分享”这部分内容包含“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规家训”。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在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比如电视剧《白鹿原》中人们在祠堂聚会时都要跟着一起念《乡约》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中家族的重要地位。

还为学生讲解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家训,譬如《包拯家训》,包拯作为一代清官,其家训具有鲜明的特色,告诫子孙当官者不得贪赃枉法,让学生更加了解家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运用科技手段,挖掘视频、图片的课外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方便学生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同时也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内涵。
        三、时政热点进课堂,培养时代责任感
        初中道德与法治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学科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课程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能让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社会热点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拓宽学生的眼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将时政热点引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和国际资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二框题《维护祖国统一》时,教师结合第四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在绵阳召开,向学生们介绍两岸关系的发展,让学生懂得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新闻小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走入社会。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积极奉献社会”时,教师从雷锋、王进喜等时代楷模的事迹,并结合时下热点感动中国节目中评选出来的道德模范的英雄事迹,如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吕保民,在去市场买菜的途中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不惧危险及时上前制止,身受重伤但是见义勇为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用身边的小事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积极奉献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扬的优秀道德品质。将时政热点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将知识紧密结合实际,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价值,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培养了学生时代责任感。
        四、加深传统道德经典的认知,激发爱国情怀
        传统道德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道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经典和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相结合,借用历史典故,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考;借用成语故事,生动活泼的向学生讲解,使所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应用传统经典中的诗词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富有诗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经典中优秀德育思想和精神的认识和体会,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道德精神在实际生活中转化成为道德实践行为,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价值。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第二框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教师引用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不敢忘国忧”和文天祥《过零点样》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词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忠贞爱国的壮志豪情,并引发同学讨论古人爱国精神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呢?使爱国精神能真正实践于学生的道德精神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了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许艳.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以《道德与法治》为例[J]. 才智,2017(2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