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周建华
[导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组织者和理性引导者。在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平等交流互动学习,构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师教学;角色转变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关系新课程实施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的构建者转换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得出教师的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但在旧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材“围墙”里,因此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就算完成任务。反之,超越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又由于旧课标只是学科课程、知识铺就的单行线使学生脱离现实,接受式学习和单向的逻辑思想使学生难以创新。所以,旧课程下教师既难“教好书”,更难“育好人”。
新课程给教师留足了空间。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结合,与实践连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转变为构建者呢?
(一)开发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有以下几种:
1、校内教育资源。如实验室、图书室等;
2、校外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社区、农村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3、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资源。
当然,学生是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情感体验,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离开学生资源,教育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
开发教育资源,应注意四个方面:
1、重视校外资源的开发。教师对校内资源较熟悉,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中,进行过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很不够,这需教师努力,还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显性资源容易被发现和利用,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体念、班集体的环境氛围则容易被忽视。
3、注重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如大数据时代云教育信息以及网络教育在线等,它们都给学生带来的信息不可低估,但同时也应注意负面影响。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二)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在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全国几乎整齐划一地“齐步走”,大江南北如出一辙。这种千班一书、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但新课程标准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进程。对于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可通过学科领域来实现,有的可通过活动领域来实现,不会进行课程结构调整的教师将会踟蹰难行。
(三)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设计教学活动与传统的备课差别较大,传统备课注重知识传授,把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宰和权威,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设计要做到:一是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不仅知识,还有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组织课程资源。三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四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主要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这种参与不应是强迫的。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
3、注意师生的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平等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应允许学生出差错、出分歧、出错误,容许超标、超本、超时。
二、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发展的制约者。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师生共同构建教学过程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这是调动学习动机的最基础性工作。其次,要创建学习良好环境和氛围,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
2、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和服务,建立互相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气氛;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性和想法,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积极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掌握新情况。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用适当形式给学习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永远说“你能干”。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上进但不狂妄,并注意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四是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
三、由“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过去,教师整治学生的“法宝”是考试和排名,用评价的甄别功能或选拔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在学习生活中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
事物的质是由“市场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采用质性评价方法,要确定主流是否积极、方向是否正确,对细节和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的办法。质性评价对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更具意义。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主要评价对其发展能起正向作用的方面进行评价。激励性不一定都是正向。有时用“激将法”,刺一刺伤疤,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评价方法
教师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评价的指标要多维,评价方法要多样。而且有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秀秀. 初中校本教研中教师合作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王楠. 初中生对教师角色期待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赵传正.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课程教育研究,2016(05):201-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