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修辞在写作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2期   作者:张琦
[导读] 在写作中使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使平淡无奇的事物生动有趣,使陌生的事物亲切可感
        摘要:在写作中使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使平淡无奇的事物生动有趣,使陌生的事物亲切可感。所以正确的、恰当的运用比喻不仅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更可以使文章化腐朽为神奇。关于比喻的分类有多种说法,其中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人喻物、物喻人、物喻物三个种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事物本身的理解,找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
关键词:比喻 相似性

        比喻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中都是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中对比喻进行了定义: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在中考中,比喻的考查方式通常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比喻修辞的辨识。也就是说,在基础知识中,我们要通过阅读句子辨认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二、比喻修辞的赏析。这种题型通常出现在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型中,常见的问法为:请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这就需要我们在辨识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内容、结构,赏析句子的含义和情感。三、比喻修辞的运用。这点主要运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比喻句的写作使文章生动传神,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比喻在构成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联结,那就是相似点,找到人与物、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相似点是构成比喻句的重要一环,如果没有相似点,任意两个事物放在一个句子里,强加因果,比喻也就无法称之为比喻了。而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中,通常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这三个部分在具体的句子中有时会省略其中一个部分,按照这个情况可以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而这三种要素的多种结合可以构成博喻、隐喻、曲喻、倒喻、对喻、互喻、反喻、逆喻、较喻等。在比喻的分类中有一个重要的方式,也就是根据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可以分为人喻物、物喻人以及物喻物三种形式。
一、人喻物
人喻物,即将人的特性运用到物的写作上,给予物以人的生命力,例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最后一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在这个文段中,作者分别把春天这一本体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三个喻体进行比喻。春天分为不同的阶段,有早春和晚春之别,这三个喻体分别体现出来了春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早春时节的旺盛的生命力,用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花红柳绿,摇曳生姿的美景,用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动力。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以人喻物的段落,用人的不同阶段写春的不同时期不仅使文章更加朴实明白,更使春天更具体可感,富于人的生命色彩。
在作文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比如,我们写作一篇有关松树的作文,当我们我们第一步明确了本体---松树,而后找出与之相关的喻体,此时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比如松树的姿态是苍劲有力、挺拔向上的,可以把它比作一位苍劲的老者,而相似的姿态就是二者的相似性。写作白洋树时,可以把它比作是在风雪中挺立的边关战士,因为他们都有着伟岸的身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物喻人
这也是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将物的特点发挥到人身上,使人感同身受,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表达上更为传神。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打在髀间,没有系裙,长者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在这段描写中鲁迅将刻薄尖酸的杨二嫂喻为圆规,一读到这段话,圆规的形象和杨二嫂的形象合二为一,她那张着两脚,瘦削的体态就形态毕露了,使读者不禁联想到她的悲惨身世进而发出感叹: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写作中,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是最常见的。例如,我们想说一个人爱吃醋。通常我们会说这个人像一个”醋坛子“;在形容一个质朴的农民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像一株红高粱一样淳朴;在形容一个人有腿疾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个常用的道具---拐杖,可以将他形容为一个挺立的、被摩挲到光滑拐杖,哪怕历经风霜但是依然在用足下的力量坚强的站立着。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比喻和借代的误用。比如,我们在说一个人近视的时候,通常会不礼貌的管这个人叫“小四眼”,再或者我们通常把少先队员成为“红领巾”,这样的情况属于另一种修辞---借代,要把它和比喻区分开。
三、物喻物
        物喻物,顾名思义,就是以“此物”喻“彼物”,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此物”的理解是重点,如果只是对于事物的外形的外形进行单纯的描写,则难以让读者对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应该将事物放置在一个具体的、动态的条件下,将“此物”的属性具体化,特征生动化。尤其对于一些难以名状的事物,运用物喻物的手法更容易使读者理解“此物”为何物。
“梦是天边漂浮的一种悠悠的白云
梦是山沟里生气的一束淡淡的青烟
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
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
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
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
梦是一道伸向阿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
梦是难以捉摸的,是缥缈不定的,而作者在诗中将梦这一不可感的事物喻为白云、青烟、白雾、秃枝、风、彩虹等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写出了梦的美好、绚丽、幻觉一样的美。
相似性是比喻中的重要一环,而相似性在运用的过程中比喻体的选择也有优劣之分,在选择中,一开始可能会选择一个初步的喻体,但在思考过后可能会有一个更加的选择出现,这就要依靠写作者平时的积累和对事物的感受力来决定。在初中七年级中有一个典型事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东晋谢安向侄子和侄女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在这个比喻中,雪是本体,盐是喻体,而”撒盐“似乎也道出了大雪飘落的样子。而后侄女谢道韫答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此句一出,得到了谢安的赞赏,在这个比喻句中不仅将大雪喻为柳絮,写出了大雪的洁白和轻盈,更写出了雪随风而起,恰似柳絮凭风起舞的飘逸。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在比喻的过程中不仅是将此物比彼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对于相似性的动态把握和对于比喻体精准选择的过程。
        培根说:”修辞和逻辑使人善辩。”使用修辞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充实、生动,恰当的比喻更可以使语言表达在作文中流光溢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