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测量工程的控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10期   作者:郑传宏
[导读] 测量工程是建设的第一步,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

         摘要:测量工程是建设的第一步,贯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涉及工程的各个时期,测量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控制措施、控制要点、控制要求、工作方法
         一、前言
         由于与相邻建筑物坐标位置息息相关,测量定位成果必须相互校核。加上受地形限制,控制桩的布置也有一定困难,因此,施工测量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测量工作中,要求测量人员具有操纵仪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计算、分析测量数据的能力。
         二、测量放线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单位应编制测量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查批准后再实施;
         2、测量必须由持有上岗证的专业人员进行,每次测量均应按规定填写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应送监理工程师审查、备案;
         3、使用的测量仪器必须符合测量精度要求,仪器;量具必须经过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4、测量要点和控制措施
         
         
         
         
 
         三、控制要点
         1、审核施工单位报验的测量设备检验证书,其检验精度是否与标称精度相符合,能否满足工程要求;仪器是否贴有检验标识,与检验证书是否相符,时间是否有效;
         2、核验业主方提供的测绘资料是否与现场相一致,精度是否能满足工程要求;
         3、复核设计平面布置图与大样图几何尺寸是否一致,弄清与控制点的相关关系;
         4、核验施工单位对起算数据的复核结果,其符合精度是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能否满足工程要求;
         5、核验施工单位施测的控制网精度是否符合相应等级控制网精度要求,检查施工单位定位放线报验资料是否与设计图相吻合。
         四、控制要求
         (一)施工控制测量
         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选用能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等级控制网。
         1、场区平面控制
         控制网依据场区地形条件及构、建筑物的布置情况选用建筑方格网、导线网、三角网、三边网,控制网应椐等级控制点进行定位、定向和起算。
         控制网的等级和精度确定依椐:
         ①场地面积≥1km2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②场地面积<1km2可椐需要建立相当于二、三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
         建筑物平面控制网依据构、建筑物的特点布设成十字轴线或矩形控制网,等级根据构、建筑物结构,机械设备传动性能及生产工艺连续程度选布Ⅰ级或Ⅱ级平面控制网。
         3、高程控制
         场地水准点间距<1km。距离构、建筑物≥25m,距离回填土边线≥15m。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不宜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二)施工放样测量
         1、工业与民用建筑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应具备下列资料:
         ①总平面图;
         ②建筑设计与说明;
         ③构、建筑物轴线平面图;
         ④建筑物基础平面图;
         ⑤设备基础图;
         ⑥土方开挖图;
         ⑦建筑物结构图;
         ⑧管网图。
         建筑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设备基础竣工,中心线两次测量的较差≤±5mm,重要的≤±1mm,直线度≤±1mm;基准点标高偏差,一般设备基础≤±2mm,连动设备基础≤±1mm。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要求见下表

         低级控制点相对于高级控制点中误差(mm)             10             20
         (三)沉降观测
         1、水准点布设
         水准点数目≥3个,并形成水准网。水准点点位离管线、滑坡≥5m,不在松软土上,冻土区埋深在冻土线下0.5m。
         2、观测点布设
         观测点距水准点≤100m,点位设于墙角、纵横墙连接处、沉降缝两侧,设于±0上10~50cm,高层每15~30m设一点。
         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点位能立尺,通视良好。
         3、观测要求
         观测工作要求“四定”----定人,定设备,定水准点,定观测时间、方法、线路。仪器望远镜放大率≥24倍,气泡灵敏度≤15"/2mm。作业时成像清晰、稳定,视距≤50m,且前后视距大致相等,前后视距用同一水准尺,并尽可能与水准点闭合。
观测时间要求见下表
 
         4、观测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高层砼框架结构、地基土质不均匀的重要建筑物,沉降点观测完成后回视后视点的容许差≤±1mm。
         5、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内业计算取值的精度要求见表。
 
         观测结束后提交下列资料:
         ①垂直位移量成果表;
         ②观测点位置图;
         ③位移速率、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④荷载、时间、位移量曲线图;
         ⑤等位移量曲线图;
         ⑥相邻影响曲线图;
         ⑦沉降分析报告。
         五、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有:旁站,复测。
         (一)旁站
         进行测量时,现场检查其测量方法及操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其记录是否按相应等级规范要求进行,并记录相关观测成果。
         (二)复测
         检查报验资料,对有疑点的进行全面复测;对没有疑点的则进行抽查复测。
         (三)测量资料报验检查
         1、进行控制网测量的,需具有以下资料:
         ①测量原始记录;
         ②测量控制网图;
         ③测量平差过程及采用的计算软件说明;
         ④观测精度评估分析;
         ⑤测量坐标成果表。
         2、施工定位放样,需有以下资料:
         ①测量定位放线略图;
         ②放样数据计算结果;
         ③放样过程叙述;
         ④检验数据计算及检验结果。
         六、测量全过程具体控制措施
         (一)测量前准备
         1、测量前应对拟采用的测量仪器(水准仪、红外线测量仪等)进行校正和定期精度认定,以减少仪器的测量误差;
         2、校核测量配套工具,如标尺刻线、丈量长度所用圈尺的精度;
         3、准备好不同测量内容所用的测量记录表;
         4、检查判明测量用的原始点是否已破坏;
         5、测量前应审核测量方案,由于测量方案关系到测量精度,因此,测量方案应由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确认;其次,测量人员应明确职责分工。
         (二)工程测量
         1、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⑴建筑物定位测量前,应由建设单位提供测绘院或规划部门提供的《建设工程放样报告》并确认的建筑物角桩的坐标,(包括书面通知和现场坐标移交)角桩一般为三点以上,其中两点作为定位测量用,其余点作为校核用;
         ⑵所提供的角桩施工单位应妥善保护,当角桩位于建筑物内或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破坏时,应在单体定位后,引至安全地方固定并按《工程测量监理规范》要求保护好;
         ⑶建筑物定位测量时,以所提供的两个角桩进行测量定位,然后利用其剩余角桩反向测量校核;属角桩有误时,应及时通知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和项目法人代表进一步证实;属放样本身轴线有误,应重新放样;
         ⑷放样后的轴线应标于龙门板上,用于基槽轴线放样,模板定位,地梁轴线复核,以及±0.00以下的墙体轴线放样,每次测量前均应先根据角桩复核龙门板轴线。
         ⒉轴线放样
         ⑴在基础回填之前,可利用龙门板的轴线,先放样底层轴线,也可以先把龙门板的轴线后移至不影响回填土的地方,待回填土后再进行底层放样。当底层墙体或柱施工完毕,应把后移的轴线标点移至建筑物的四大角和转角墙、柱上,并用油漆标好,这些标准轴线将随建筑物的施工一直往上引,作为本层其它轴线放样的依据。为确保框架结构中外框架的垂直和观感要求,外排柱应每柱都引通高轴线;
         ⑵本层内的墙体或框架中排柱应以边轴线拉通长线进行内墙或内排柱的轴线定位。框架结构中的外排柱在通线进行定位后,还应对单柱上下层的轴线进行复核;
         ⑶当墙体为框架剪力墙或柱时,在模板安装前,还应根据已放样的轴线,弹出模板安装时的内边线,作为立模定位的依据;
         ⑷砌体组砌时,外围护墙应边砌边吊线校核。柱或剪力墙的模板上口引中线与标准轴线校核。梁板则根据柱、墙上口校核过的中线进行轴线校核;
         ⑸阳台或出墙构件,除应从轴线外引进行定位外,还应吊垂线与低一层的阳台或出墙构件对齐。
         ⒊建筑物标高复核
         ⑴在建设单位提供规划部门测量确认的角桩时,应同时提供永久性高程点,当永久性高程点距建筑物较远时,应引至建筑物四周不受影响的地方做半永久性高程点或在建筑物四周做高程桩,再把永久高程引至高程桩。高程桩应设井围护,桩身置于残积土以下,桩身为上小下大方柱或圆柱并埋设Φ16圆钢,高程桩应设在不易扰动的地方,半永久性高程应定期校核;
         ⑵根据永久性高程或半永久性高程,测量基底标高,在基底做标高木桩控制垫层厚度,在地梁模板上弹梁面标高线以控制地梁标高,在底层墙体上或框架柱上测出建筑物单体的±0.00基线,并用油漆标出,作为层高的控制线。层高测量可采用挂线丈量与经纬仪测量仰角后计算层高相结合。每层施工完,相应的层高控制线应上引;
         ⑶根据层高控制线引入室内转为30线或50线。室内30线或50线作为窗台控制,墙顶控制,木门窗安装标高控制,梁底和板底标高控制的依据。30线或50线还可做为天棚粉刷打底的阴角水平比较线和地面找平或找坡控制的比较线。
         ⒋建筑物的总高测量
         建筑物的总高测量主要是利用经纬仪测量总高点的仰角,再与±0.00基线测出经纬仪的高度,利用经纬仪与±0.00基线的距离,和总高点昂角计算经纬仪至总高点的高度,后与经纬仪高度的总和即为建筑物的总高。采用红外线测量仪时,则可直接测出总高度。
         ⒌建筑物的垂直度测量
         ⑴在建筑物主体封顶后,装修前,应对建筑物的垂直度进行第一次测量。待装修后,竣工前测第二次;
         ⑵装修前的垂直度测量,可采用吊垂线和经纬仪相配合。垂线从屋面边轴线吊线下来,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同轴的轴线偏差,即垂直度偏差;
         ⑶装修后的垂直度测量,则可在直接从屋面的外墙大角吊垂线。经纬仪控制垂线的垂直,垂线在底层与大角的偏移,即为垂直度偏差;
         ⑷一般建筑物四大角均应测量垂直度。每个大角应测量两个方向。
         ⒍建筑物沉降观测
         ⑴沉降观察要求采用Φ18钢筋进行预制,端头垂直90°角。平直长度22㎜的弯头作为测量点,测量点应磨成半球形或圆台状;
         ⑵沉降观察点统一安装在建筑物室外标高以上500㎜处。安装时,若安装点是钢筋砼柱时,则应直接焊接于柱筋上;若是砖墙,则应采用先预埋在砼预制块上,再砌上墙,沉降观察点安装时,应伸出墙50㎜左右,以确保外墙装修后,沉降观察点能伸出墙25㎜,沉降观察点安装后应上漆并标出标志;
         ⑶沉降观测点每个建筑物应设不少于6个,观察点一般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和建筑物沉降缝两侧;
         ⑷建筑物沉降观察是利用永久高程点或半永久高程点进行测量的。测量时应采用闭合差测量,沉降观察的目的除测量建筑物每测量点的沉降量外,最主要的目的是测出不均匀沉降量。因此,测量沉降时每次只允许采用同一个永久高程或半永久高程;
         ⑸建筑物沉降观察在沉降点安装后,第一次应先测出各沉降点的实际高程,以后每上一次荷载或每上一自然层应测一次沉降观察。到建筑物封顶后,则改为每月定时观察。
         (三)测量责任和资料管理
         ⒈除每次测量的测量方案需技术负责人确认外,每次测量后,负责跑尺、观镜、校对、复核、审核的责任人应签字;
         ⒉原始记录和根据原始记录整理的测量结果均是测量技术资料;
         ⒊技术负责人在每次审核测量结果时,一旦发现建筑物的垂直度或沉降有异常,有责任向专业监理工程师报告,隐情不报,技术负责人应承担责任;
    ⒋专业监理工程师将定期抽查测量资料,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
   七、结论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地面、地下、水下、空中)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始终与同时代测绘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的发展相同步。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在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重大科学工程的促动下,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工程测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大力促进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四、参考文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