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下,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在合理的资金管控体系下,引入新技术、新工艺等,从优化建筑质量、建筑成本、建筑周期等方面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增强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应用
引言
BIM技术是借助数字化表达方式展示建筑物的物理实体和功能特性,该技术以项目工程中的数据信息作为前提,构建三维建筑模型,为加快建筑项目进度提供技术支持和规范管理。因此,有必要探究BIM技术的特点和性质,分析其在装配式建筑中实际应用情况,为优化BIM技术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奠定基础。
1 BIM技术的特点
1.1 可视化
可视化让人们不再通过抽象的简单线条进行想象,而是可以直观的看到整个建筑的外观甚至内部的构造细节。很多业主或建造方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传统的设计图纸等有一定的门槛,必须要相关专业人士才能看懂,但用BIM构建的模型以3D的形式直观的体现,目光所见便是以后的建筑实体。这大大提高了前期与建造方的设计沟通效率。
1.2 模拟性
BIM技术不仅能有效模拟大型建筑,还需要能有效模拟建筑施工现场条件。如采用光照控制模拟、节能控制模拟等,这对建筑施工设计方案的整体设计以及选择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参考价值。而且BIM特有的设备碰撞检查在装备设计阶段就已经模拟各个安装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情况,避免传统施工时可能要在施工阶段才能发现的问题,减少返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建筑的施工期、节约了建筑施工的预算。
1.3 协同性
通过实现协同化的建筑设计,BIM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制造工程师等多个不同的建筑设计人员和工种在同一个三维的结构和建筑设计系统的信息数据库和建筑设计模型下的协同工作,减少了设计工种图纸间细节等对不上的现象,而不仅是制图标准、文档管理的传统协同。利用BIM的建筑设计参数的协同化,对由多个构件图纸组成的三维建筑设计模型图纸进行重绘修改,可以最大限度地省去传统建筑方案设计与其他环节和后续的设计(如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之间繁重的重绘工作,避免设计各环节脱节,便于根据实际工程要求对原方案的梳理及修改等协同工作,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和设计图的可靠性和质量。
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体系中,由于建筑部件属于预期设定,应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部件之间的位置,以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特性变化范畴等,保证每一个预制部件之间可形成最大程度的契合,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建筑经验。以BIM技术为设计平台,建立一种独立化的模块体系,将建筑信息精准地映射到模型中。此类设计过程中,模块本身将形成一种协调、均衡化的分配效果,设计人员通过对方案本身进行同步化修正,可更加直接地审核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可对设计过程中各项预制装配形式、组合原理等进行精准分析,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效率。BIM技术提供的共享化信息平台,可令数据信息实现同步化的云端传输与存储,且内部系统提供的模块整合功能,可令设计人员在云端操控模块中,对各类装配数据进行分析与设定,依据信息参数值重新确认预制构件的形状、尺寸等。此种预期化的设定,将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规范化的保障,令技术本身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目标施工中,并且可使建筑设计本身更加贴近节能化,满足用户需求。
此外,通过BIM技术可对建筑结构本身进行精准化设定,依托于内部数据信息的更新机制与模拟机制,可为设计人员呈现出基于信息参数的虚拟化建筑场景,依托于后期场景的查看,设计人员可对建筑用预制构件的契合形式、工程属性等进行精细化分析,找出组件契合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对各类建筑构件进行重新定位,界定信息参数,提高整体设计质量,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基础保障。
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应用
3.1 提高现场的管理效率
建筑工程规模相对比较大,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类型的设备,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通常在施工开始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应用BIM技术对装配式建筑进行全程模拟,利用3D技术实现现场模拟的各项操作,这样有利于更透彻地看到项目流程,以便于管理人员对现场做出规范。而且应用BIM技术能及时观察到现场要产生的安全事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善,及时排除现场危险因素,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应用BIM技术还可以对现场一些大型设备的情况作出分析,并计划出一个优化策略,让车辆或设备按照计划展开工作,能避免出现二次搬运,同时还能减少施工出现的错误操作,大幅度提高机械设备工作效率,这也能有效保证工程施工效率。
3.2 改善预制构件库存方法以及现场管理
装配式建筑在生产预制构件的过程中,其种类和数量相对比较多,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以及用途做好储存工作,在传统的人工工作中,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源,有时还需要借助设备的力量完成储存,同时还比较容易出现差错。但在将BIM技术与RFID技术结合的情况下,能利用信息技术极快地获取预制构件的生产信息和其安装部位,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到其用途,再对其进行规划,而且RFID芯片的运用能实现自动化识别。这样的方式能极大地减少在存放时出现的错误操作,而且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准确检测到其出库入库记录,以便于其他问题的产生,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和时间。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BIM技术能获取预制构件大量的信息,从而提高其安装质量和安装效率。
4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后期的应用
4.1 管理装配式建筑信息
BIM软件的运维管理数据平台中涵盖了装配式建筑项目自立项到建造完成过程中的全部信息,上述信息数据经过软件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关联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产生的各类组件上。另外,在建筑的运营维护阶段,相关的数据信息也可以借助BIM模型进行关联存储,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自动化精准查找,避免了手动搜索的繁琐,也避免了信息丢失的问题。
4.2 检修装配式建筑设备故障
BIM技术可以将二维CAD图纸转变为三维BIM模型,具备可视化的优势。在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中,对于建筑内部的水、电、气等隐蔽工程无法进行肉眼观测,而借助BIM模型,则可以直观了解到各隐蔽构件所处的位置,进而可以快速的定位至发生故障的设备位置,缩短了维修耗时。
4.3 制定装配式建筑应急方案
BIM技术还具备模拟仿真的性能,具体来说,借助BIM软件,可以准确识别装配式建筑运营维护中的安全隐患,并依据隐患开展对应的灾害模拟,进一步提出对症的解决方案与应急举措。比如说,通过BIM及时开展火灾疏散模拟,为用户制定紧急疏散计划并规划疏散路线,通过前瞻性的应急方案将火灾带来的损害降至最低。
4结语
在近年的建筑发展中,装配式建筑类型运用相对较多,它能节省大量资源的使用,同时还能给居住者带来更舒适的体验,完美符合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要求。如果在装配式建筑工程中导入BIM技术,则能做好各方面的优化工作,在保证建筑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其施工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也有助于该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著群,杨之坤.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2):44-46.
[2]张颖.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9(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