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4月10期   作者:彭豪
[导读] 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不仅牵扯到建筑本身的使用年限、施工方的经济效益等问题

         摘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与安全,不仅牵扯到建筑本身的使用年限、施工方的经济效益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相关人员,包括施工工人和居住人员的人身安全。因而,必须重视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拥有良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
         1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常见弊端
         1.1项目管理
         我国现行的管理制度允许建筑公司转包工程。这种分包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分包商在确定工作范围,甚至在一些交叉作业中的施工差距的模糊性。在分包商利润观念的影响下,他们总是想减少工作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过程疏漏和管理困难。此外,施工组织有待完善,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增加了施工单位工作协调的难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的质量管理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是一历史遗留问题,并且深受中国以前的计划经济制度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管理体制仍然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转变,管理方法和能力没有更新,导致管理相对封闭,监督体系功能不足,监督机制的形成和落实。一些障碍。
         1.2市场准入制度
         从项目管理质量的宏观因素来看,市场准入制度的不完善是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够严格,导致建筑市场资质高、容量低。同时,建设单位的有关规定和文件不齐全,违反了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销售许可证、分包、自承包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在工程建设中,由于工期和经济因素的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会造成工程隐患。另外,监理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没有直接接受单一监理模式。
         1.3专业能力欠缺,职业素养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和水平的提高,建筑行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大量房屋建造项目投入施工,加大了对施工人员的需求,促使建筑工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因为大多数建筑工人的文化水平都偏低,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有所欠缺,针对先进施工技术的学习,以及对先进设备的操作,都存在一定难度。因而会对建筑施工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详细来说,一方面,对专业设备的操作不熟练,容易造成建筑资源的耗损,降低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也会增大施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对施工安全缺乏认知和重视,对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形成一定威胁,也会相应地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
         1.4偷工减料时有发生,监管力度不足
         建造材料是一切建筑施工的基础,对建筑稳固性和安全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尽可能地扩大收益,会想方设法克扣投资成本,在建筑材料上“动手脚”。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劣质材料来滥竽充数。这一行为直接损害建筑的质量和稳固性。同时,在管理方面,容易疏忽对材料的检查和监管。在质量检查时,投入的精力和成本不足,使不符合施工标准的材料流入施工过程中,进而损害建筑质量和安全性。
         1.5缺乏安全意识,监管方式陈腐
         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很多管理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受过严格的科班训练,而是半路出家,自身安全素养和管理知识不足。此外,行业内存在重经济收益,轻视安全管理工作的现象。对管理岗位人员的培养缺乏深度,流于表面,最终未能建立起他们的安全意识,导致其业务能力不足。再者,建筑管理工作的进步滞后于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没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行业的脚步。管理方式普遍陈旧,管理方案的制定不注重从实际出发,未能充分考虑到建筑施工的个体化特性,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脱节。最后,因为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都实行分层承包的施工模式,分包的施工单位之间没有就彼此的管理范围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划分,因而管理职责不清晰导致的互相推诿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优化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提升的相关策略
         2.1加强成本控制
         目前,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也要树立成本管理的理念,强调成本管理的作用。在成本控制方面,建立成本分析体系,根据企业发展情况计算建设项目的预算成本和实际支出。首先,建设单位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机制,实现对每一名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如对新施工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基础培训。技术。培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施工技术人员,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根据实际施工人员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从而实现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合理管理,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项目级水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最后,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施工项目的责任心,提高施工质量。
         2.2材料的引进要严加管控,加强质检
         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数量上,需求庞大。类目上,种类复杂。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所选材料的好坏对建筑的整体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因而,要想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首先应该加大对材料筹备环节的监管和检测力度。做到从源头上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管控。首先,施工前,准备项目材料的过程中,要选择有保障的供货商。负责材料采购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建筑材料的相关知识,具备采购经验和辨别材料优劣的能力。从而有效区分材料的好坏与真假。其次,在采购过程中,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其进行质量审查。尤其在材料的型号、材质、质检证明等方面,更要严格检查,仔细把控。
         2.3加强项目之间的沟通
         因为有很多分包合同,项目中可能有不同的环节。为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必须积极加强项目部之间的沟通,协调项目部之间的人际关系、技术交流、跨过程、物资供应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保证工程分包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为了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过程,必须强调组织的力量,减少对个人能力的依赖,从而减少人为失误的发生。
         2.4更新管理方案,健全监管与管理机制
         企业要充分重视施工安全工作,缩小其与行业和时代发展的差距。唯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轻视施工安全的行为,结果往往导致建筑维护成本不断增长,得不偿失。因而,在管理模式上,不要一味照搬以前的方式,或者其他项目的管理方法。要充分依照现实情况,不断反思旧机制,并尝试创新,从而拟定出最优化的管理方案。首先,对安全员的培养要深刻全面,不要只是点到为止。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认知水平,着重培养他们的防护技能,从而推动其业务能力的提升。此外,还要形成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与安全管理机制。针对施工中碰到的质量或者安全相关难题,要及时处理,探索问题源头,并寻求解决方案。最后,要定期对施工建筑进行质量考核以及安全测评。做到阶段性工程符合预期后,再投入到下一个阶段的施工,从而确保整体的施工质量与安全。
         2.5加强工人技能培训,提高专业度
         一是,重视对工人职业技能和素养培训。可以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工人认识施工设备,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提升设备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免在实际运用中出现失误,造成施工事故。此外,还可以组织安全意识宣讲会,向工人普及施工安全知识,展示相关案例,使他们明白不注重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会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工人们对施工安全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在选拔工人时,要充分考虑两方面因素,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要选取施工能力相对好、道德水准相对高的人才来完成项目施工作业。
         结束语
         综上述,建筑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型产业,建筑工程管理直接关乎着建筑质量和企业品牌影响力以及整个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常常会面临施工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没有完整的管理机制以及工程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工程质量,是当下建筑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于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分析[J].李晨阳.居业.2019(02)
[2]探讨新时期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J].戚国森.江西建材.20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