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设计与城市公园的结合探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4月10期   作者:李婉丽
[导读] 城市是人口聚居活动的主要场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台风等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城市造成危害。

         摘要:城市是人口聚居活动的主要场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台风等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城市造成危害。频发的灾害也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公园作为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的活动场所,除具备生态与美化城市空间的功能外,在防灾、避难功能上也具备其强大作用。应急避难场所承担着两项重要的职能: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本文试图以城市公园场地为依托,分析城市公园的应急避难设计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应急避难设计应用于城市公园中的必要性来探究二者的结合设计。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公园、结合设计
一、城市公园的应急避难设计研究现状
         在国外,日本是较早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研究和设计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专门兴建“防灾公园”的国家,有相当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多次大地震的发生使日本充分认识到公园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上野公园、芝公园和深川清住等公园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关东大地震和阪神淡路大地震后,日本把合理建设城市公园绿地作为抗震减灾的基本方针之一,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并提出建立专门的“防灾公园”。随后,开始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防灾公园。美国对于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视是在1871年的芝加哥火灾中,该火灾使中心市区受灾730公顷,灾后美国开始考虑公园系统的防灾功能,用公园来分隔密集的市中区建筑。总体上,美国、瑞士、德国、英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都有相关的法规和防灾措施,但很少建立专门的应急避难型公园。
         在国内,专门的防灾公园非常少,一般挂牌的应急避难型公园大多都是在旧有公园的基础上增加防灾避难设施,这样的改造设计大都是防灾功能和设施的简单增加,没有专项的总体规划设计,很多数据还不能满足专门的防灾公园的要求。只能作为短暂性停留的避难区以及疏散通道,不宜作为长期的区域性防灾基地。国家开始重视各种灾害的应对措施是自唐山地震之后,北京是最早针对城市特点出台应急避难场所专项指导纲要的城市,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召开,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建立了一批适用的避难场所,为国内其它城市的应急避难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范本。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大小城市陆续出台兴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实施意见,特别是重庆、深圳、乌鲁木齐等有特殊环境因素的城市,开始针对本城市特点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案例,成为支撑国内该类型场所建设的重要借鉴。
二、现有公园在应急避难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公园应急避难设计进行的现状分析,对我国城市公园在应急避难设计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梳理,大致有以下几点:
         1.规模和容量控制不足:目前国内外的应急避难型公园,大多是以中大型的公园为主,比较忽视小面积公园的利用,但这种小面积的公园往往在灾情发生时利用率最高、效果最显著。

比如在汶川地震中,成都市区避难的居民大多在家和单位附近的绿地停留,特别是老弱病残或没有私家车的居民是较难前往远距离公园进行避难的,这时我们身边的小公园分散、灵活、离家和单位近、小空间多,给人群的安全感和庇护感更强。
         2.标识系统认知不足及管理不当:公园中应急标志无疑是表明应急设施位置的主要方法,然而绝大多数的城市公园应急标示系统都没有详细的功能说明,导致很多人由于对其作用的一知半解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另外,由于公园管理不当,不少应急标志已经偏离设施的位置,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应急标志。这不仅不能正确地引导避难者,甚至会误导人们,造成秩序的混乱。
         3.缺乏人性化的应急避难设施:大部分公园的入口处设置了不可拆卸的大门或者阶梯,侧门入口处设置了仅限单人通行的不可拆卸的阻碍完全没有考虑到灾时人流量增多所造成的人群拥堵的现象。并且忽视了一些弱势群体的避难行为,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他们在避难逃生过程中需要受到特殊的照顾。
         4.缺乏高科技防灾设施配置:公园所需要的应急能源,如果依靠科技将自然能源转化而成就更加实用。例如人所需要的水,如果完全依赖应急水管的输送,一旦在灾害情况严重、地下设施损害、外部水管破裂、水井又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还依然可以转化使用预设的应急性储备水源,这样对于外部的依赖就小得多。
         5.缺乏防灾植被的合理配置:防灾植被的选择和种植还不能完全满足应急避难的需求。例如,在应急状况下,公园草坪往往会被践踏,如果要维护公园的再生环境,就需要选择耐践踏的草种类型。公园内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在灾害发生时可能会断裂或损害,在公园中除了广场、主要的交通干道外,应该适当减少硬质铺装的铺设,更多的处理一些绿地。
三、应急避难设计运用于城市公园中的必要性
1.灾难损害需要控制:城市灾害类型复杂,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城市中常见的灾害种类比较多,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火灾,而造成伤亡最惨重的往往是地震灾害。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其中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5.8%,陕西占2.9%。据不完全记载统计,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全国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区占国土面积的32.5%,地震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要的灾害之一。
2.空间利用率需要提升:公园和街头绿地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绿化空间,承载着城市主要的净化作用,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关键区域。在满足公园的基本功能之外,解决城市中的突发情况、提供临时的应急避难功能,对公园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定的公园区域拥有多重的任务属性,应结合避难要求与公园景观,设计符合应急避难功能的公园,提高公园绿地的空间利用率。
3.大众危难意识有待增强:大众的居安思危意识薄弱,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灾难来临时如何自救,对城市公园的应急避难功能也并不了解,对公园中的应急避难设施更是不熟悉。人们对灾难的意识薄弱,就会导致灾难来临时的混乱局面,造成更多损失与伤亡。
4.应急避难教育势在必行:各类公园要把应急避难知识教育作为生命教育和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应急避难教育还未得到重视是大众危难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民众从未参与过应急避难演习等灾难教育活动。全民灾难意识的缺失使得面对突发情况时行为不当构成重大伤害。应不管强化安全避难意识,应急避难教育势在必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