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的产生,是人为加工艺术与工程措施的结合,园林美来源于自然,又具有人文景观之美,其美是具有多元性的。文章就园林地形处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通过分析地形在园林中的作用,掌握其处理原则,探讨相关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地形;作用;处理原则;方法与技巧
园林工程建设中,地形造型是具有艺术性的系统工程,园林建设施工中需要先营造地形,包括挖土堆山、挖土造湖等,园林地形通常是错落有致,以营造人文与自然艺术相统一的景观,因此园林地形处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在园林设计和施工中,需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同时施工中按照设计图纸合理创造园林景色景观。具体园林地形的处理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景制宜等原则,使地形造型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
1.地形在园林中的作用
地形在园林中相当于骨架的作用,其它景观也是建立起其基础上的,包括植物种植、建筑造景等,都需要适当进行地形改造。在园林建设中,地形整改是首要工作,是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地形使地面高低起伏的形状,其设计是对地面的造型。园林工程中,地形处理需要原有地形地貌上,从园林功能出发,艺术性安排园林地形要素,确保其在高程上合理,园林地形骨架良好[1]。
2.园林地形处理原则
园林地形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即陆地和水体。地形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园林空间美学特征、空间感受、布局方式和景观效果等,因此必须按照一定原则进行。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在土地上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需要先合理改造地形,然后合理布局、平整土地等,营造富有变化的园林地形,发挥地形特性组织空间、控制实现,配合其它园林要素营造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等需求。
第二,造型过渡要自然。园林工程中地形处理是基础,也是必要的造园条件。利用不同地形和环境条件组景,充分挖掘利用自然美景。因此地形处理决定着景点布置,造园之前需处理好地形,园林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因此每块地形的处理要满足排水要求、种植要求,且良好融合于周边环境,实现自然过渡。
第三,以小见大,适当造景。地形高度、大小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展示出丰富的地表特征。场景较大的话,需要设置宽阔绿地和草坪,以营造壮观场景。小区域范围内,可从水平、垂直空间打破原先整齐的感觉,适当进行地形处理,创造更加丰富的层次[2]。
3.园林地形处理的方法与技巧
3.1陆地处理方法
园林中的陆地可以按照地质材料、标高差异划分,包括平地、坡地和山地。
(1)平地和坡地处理
平地整体上是平整的,但需要5%以上坡度,以满足排水需求,避免积水问题。一般情况下,其排水主要就是道路两侧明沟排水,如果园林中平地面积较大,可有坡度为1%~7%的起伏还坡。坡地的坡度一般为20%,有草地护坡需在25%及以内。平地利于组织开敞的空间,方便游人集散,在此进行文体活动等。现代园林中,游人多而集中,往往会开展丰富的活动,因此园林面积有至少30%为平地面积,且有1-2块平地面积较大。园林中平地面积不足的情况下,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活动需要。
在平地地面处理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土壤地面,可以在平地林中设置。
第二是沙石地面,上面需铺撒细砂砾、粘土,有天然岩石质地可以在上面用卵石、砂砾找平处理,作为人们休息、活动的场所。第三,铺装地面,主要应用于园林道路和广场,分为可规则式铺装和不可规则随地性铺装,但园林中不宜设置过多的地面铺装,避免影响到环境湿度、提高造价。第四,植被地面,指草坪、草地等,用作游览观赏和部分文体活动[3]。
(2)山地
山地是园林中重要组成部分,是竖向景观的表现内容,很多园林是以山体为基础的。园林山地多是利用原有地形、土方,在经过合适的人工改造之后形成。平地园林采取挖湖的土方堆山,山地面积不可超过园林总面积的30%,主要有土山、石山和土石山三种类型,作为观赏和登临用。
首先是山体位置,园林中一般会选择将山体安排为全园重心或者全园一侧。前者在布局方面,往往会在山体周围布置开敞平地或睡眠,山体得以大空间分隔。登临山峰和山岭构成园林竖向构图重心,可以与水面意外山岗等呼应,形成和谐整体。后者则是山体居于园林一侧,以一侧或者两侧为主要的景观面,以构成园林的主要构图重心。
其次是山体构成。园林中山体形态、平地、陡坡等构成一个整体,要避免孤峰独起。因此,园林可以同山体组建多形态山地空间,山地有峰、岭和沟谷等。在高低对比和蜿蜒调和下,营造山体不同角度不同美感,山体、山地似断非断、似连非连、层次封堵。山道采取之字形回旋而上,陡缓变换下更具韵律美,同时要在合适的位置设置缓台、亭台等。山道要与植物绿化结合,游人行进中时隐时现、实现有收有放。山道陡峭之处需设置好护栏、铁链,保证游人安全。利用山地空间特点,通过山洞和悬崖等打造垂直空间,营造纵深空间、倾斜空间效果,游人能够在此领略自然风光。此外,园林中山体是重要的创造小气候条件,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山谷坐北向南可以形成良好的气候。
3.2水体处理
中西方园林设计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表会选择引水入园,以创造园林水景。
首先是园林水体的功能特点,园林水体可以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溶解其中的有害气体,具有一定的净化空气作用。在大多数园林中,水体既可以蓄存园林中自然排水,且部分可以对外灌溉农田,以及在城市水系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园林中大型水面可以开展水上活动,比如划船游览和水上比赛等。此外,园林水面可以保证水生植物生长,使园林景色更加丰富,园林绿化面积增加,同时还可结合生产开展水面养鱼和滑冰等活动[4]。
其次是水体表现形式,第一,集中形式,一方面是整个园林以水面为中心,沿水体布置山地和建筑,使小空间能够更加开敞,大面积园林的气概更足。另一方面就是水体位于园林的一侧,打造山环水抱、山水各半格局。
第二种是分散形式,即分割水面为多个小块、条状,彼此之间明通或者暗通,各小空间独立。也可设计为曲折、开合变化的带状小河道,呈现水陆迂回的水乡景色。规则式园林中,分散水景主要为喷泉、水池等,依据园林规则式或者自然式风格确定水体形状表现。规则式园林多为几何形状,而自然式多为自然曲线。
结束语:
园林工程中地形处理,应根据园林总体规划进行,通过填挖、堆筑等达到适合园林特色、植物生长、项目建设的地形,恰当的地形处理下,更有助于园林造景,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举白.园林景观中地形处理设计方法及应用探究[J].现代园艺,2018,(14):108-109.
[2]简磊.浅析园林地形造景处理工艺与手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1):2939.
[3]刘红志.浅谈园林施工中的地形处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2):937-937.
[4]章亚洲.园林景观中的地形处理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3,(20):256-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