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到各种各样的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水平不高,难以实现振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初步实现了变化和改革,现代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越走越平稳。因此,本文针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体现出的经济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参考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经济困境;经济振兴
在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和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这些年来,全国经济同步发展,但是在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更慢,体现出了绝对的劣势。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对应的战略政策,这是民族地区农村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机遇和手段,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和对策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更加快速地实现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
(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模式解体
20世纪以来,农村土地改革的各项制度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段时期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但是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土地改革制度难以适应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要求,甚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此进行分析,首先,由于改革开放后的各项制度体现出对于工人的强烈需求,导致农村人口逐渐离开农村,投入到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而留守在农村的是一部分年龄较大、劳动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的老人,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在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过程当中,政府已经先后出台并实施了退耕还林等重要的发展决策,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程度提高,减少人类活动对农业基础造成的破坏,从而尽快恢复农村的森林生态平衡系统。在现代农业条件下,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解体,相当大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荒废了农业生产,对于我国实现农村振兴具有消极的作用。
(二)农村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制度的不断改革,农村地区特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具体来说,农村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特色经济体制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植方式的发展和创新,促进了农村经济方式的变革。但是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农村生产中的农业作物大多数仍然是初级产品的形式,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比较低。另外农村地区的农业产品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造成溢价能力不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其次,政府没有制定出针对农村生产农作物的价格保护措施,使农业产品的价格完全受到市场的控制,农村生产人员难以对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做到充分的了解,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不利于现代农业生产中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再有就是农村的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主要还是通过自身经验来进行,而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问题等,都对农业的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限制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以民俗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业发展艰难
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将促进以民俗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目前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经济来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如今,以民俗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业主要体现出集中安置统一规划的特点,民宿旅游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由于集中安置而脱离土地的农业家庭的收入来源,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对着不少的问题。首先,是旅游服务项目相对比较单一,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交通、餐饮和娱乐等设施中有突出的体现。其次,是民族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闭塞的状态,对于服务行业的旅游经济运行体系缺乏充分的了解。还有就是民宿卫生的标准性不高,对于西部地区以民宿为主题的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基本对策
(一)深入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制度
为了帮助民族地区实现农村经济振兴,我国政府已经初步出台了一些规范性文件来对此实现保障,引导农村土地的快速流转和经营,让村民在条件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权的转让,将农业用地承包给更加专业的人员和合作社,实现农村特色的经济规模的转化,有效地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造成的土地荒废的情况,使农村的耕地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还有就是,应当逐步实现农村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并为农村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相应的保障。在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创新过程中,体现出共同的特点,深入推进和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制度,发挥国家政策的最大作用,才能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振兴工作产生良好的价值,有效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技术的支持和对农村产业的扶持
具体来说,应当加大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生产的技术含量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结构的不断变革,提高农业产品在整个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农业技术的服务方面,应当充分结合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帮助农民种植合适的农作物,提高生产效率。另外,还应当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帮助农民控制生产规模,避免出现农作物生产的浪费情况,为农作物的价格稳定建立良好的基础,减少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在农业产业的扶持方面,应当加强对农业生产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完善农产品的产业链等方式来帮助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水平,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产品销售渠道,在农业生产方面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结语:
总体来看,目前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民族地区的乡村经济体系进行分析,思考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是我国当代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民族地区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凤兰勇.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与出路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2:160-161.
[2]张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与对策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22:175.
[3]黄敏,吴金玲,周安琪.基于抗疫背景做好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11-12.
[4]张和荣.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桂西北H校为例[J].国际公关,2020,08:192-193.
[5]黄凡珏.“互联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档案室的转型与升级[J].兰台内外,2020,23:82-84.
[6]胡莉萍.广西民族地区家庭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冲突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2020,0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