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港口技术建设的重要建设环节,混凝土建设中的调配设计是重要的基础和建设的前提,对具体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配合设计指导下的具体施工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港口的整体质量和水渠工程建设的建设要点。因此,为了满足港口与航道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必须注意混凝土调配的设计和施工。本文对港口、水路工程的具体调配设计和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港口与航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
一、引言
为了加快建设港口、航道而构筑良好发展环境的国际贸易,港口工程的建设规模也在扩大。同时,航道建设规模也在扩大,在港口和航道工程的建设中,需要注意各个环节的质量。要综合提高施工工程的综合质量,混凝土调配和建设是港口航道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从耐久性,强度,经济性的设计来看,提高具体港口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是工程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在港口航道的建设中,为了构筑足以提高港口航道技术的综合品质,就一定要重视混凝土调配设计和混凝土结构的安排。
二、工程建设规模及难点
以笔者参与的一个项目为例,该工程建设规模为2 个10 万吨级和1 个1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疏浚工程、陆域开山工程、地基处理工程、水工建筑工程、土建工程、堆场道路工程、供电照明工程、自动控制工程预埋管及预埋件、给排水及消防工程、环保工程、通讯工程预埋管道及预埋件、导航工程等配套设施。泊位长度为1016 米,设计年通过能力125 万TEU;1 个工作船泊位,长度为78 米,147.49m东封头护岸和315.5m西封头护岸。
4.1 水文条件复杂
本工程所处区域水文条件复杂,主要影响工程施工的是这里的季风气候,施工区域受风浪影响大,特别是每年的季风期风浪较大,而目前外东防波堤以及西防波堤均正在施工,尚未建好前,东防波堤掩护水域有限,未能掩护施工水域,而西防波堤尚没有形成掩护的能力,而且风浪大的情况下,基槽容易回淤,抛石受到影响进度缓慢,导致基槽更长时间的暴露,反过来又加剧了基槽的回淤,因此工程受季节性影响大。
4.2 沉箱预制工期紧、施工强度高
对本工程来说,沉箱的预制与安装是工程的一条关键路线,沉箱能否按计划完成预制与安装是保证本工程能否在合同工期内顺利完工的关键,而业主所指定的预制场地在起步码头的南侧,可使用面积约为150m×65m,指定场地并不能充分满足沉箱预制场地的要求,而又没有其它合适的场地可供选择,沉箱预制与安装的施工强度较大,预制完成的沉箱无岸上寄存的场地,预制与安装的平均强度约为5件/月,沉箱预制的工期相当紧张。
4.3 现场交叉作业多
现场交叉作业主要包括港池疏浚挖泥需吹填至箱内、码头前沿及码头后方,吹距达5km,管线将影响水、陆船舶机械;地基处理堆载料需周转利用,卸载与加载时间要相互匹配;码头墙后回填与后方地基处理存在交叉搭接。
三、港口航道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一)选取原料
1、选取水泥
在选择水泥的时候应该将水泥中的硅酸三钙的含量严格控制在5%-10%之间,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很具不同的地区来选择不一样的品种的水泥,在混凝土结构中的施工水泥的标号应该至少在32级以上,而当周围的环境出现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危险时,对水泥的选取应该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特别提示的是如果需要选择硅酸性或者火山灰性的水泥。就一定要在水泥中掺入适当的减水剂。
2、选取细骨料
在选取细骨料的时候应该选择颗粒直径不超过五毫米的岩石颗粒,并且要质地坚硬,按照实际情况确定颗粒的细腻程度,细度的标准是0.5-1为特细,1.5-2是细砂,2.3-3是中等砂石,3-3.7是粗砂。
3、选取外加剂
外加剂分为很多种,在混凝土领域主要有早强剂、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膨胀剂、防冻剂及缓凝剂等,在选择外加剂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且参考《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选择,氯离子要想小于等于0.02%。同时在使用外加剂的时候要进行检测的鉴定,通过鉴定测试能够明确外加剂的品质和配置比,在寒冷的天气施工时要注意在混凝土施工中选用合适的防冻剂,根据水泥的重量来控制添加的氯盐的含量,在2%以内。
4、选取粗骨料
要选用质地坚硬的卵石和碎石以及混合物来充当粗骨料,并且要对粗骨料的结构严格控制,根据强度、物理性和施工条件中的环境特殊的情况来因地制宜,按照实际需求来执行。
(二)调整和控制
1、选择材料和使用砂石,应该正确使用他们,掌握其中的重量,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
在某些项目建设的特定生产过程中,沙子和石子往往在添加之后,会在使用时很容易超过一定量。只有在给添加量少的情况下才能控制好配置比。最后,由于品质管理偏差,混凝土的质量有时也会差距太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控制计算机的测量精度和材料的量来决定建筑材料的量。
2、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根据计算公式计算必要的材料量并进行组合实验。如果一部分员工不能严格按照规则行动,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调查。具体来说,我们调查了沙子、石材和混凝土的含水量,然后进行准确的测量,调整了标准配比,确定了砂量、石材和水泥混凝土的量。之后,在浇灌混凝土的3天前,将混凝土冲洗干净。
3、混凝土的水消耗量是准确的。在具体的制造工序中,由于水泥比例的管理和其他因素,员工的管理常常被忽视。最终的具体理论比实际的水消费量少,大大减少水消费量,减少消费。具体的建设对策对混凝土性能的工作不好,例如作为操作员必须测试操作过程,增加水量,坚决反对任意加大水量导致品质水平降低。通过网站进行详细的研究,总结,分析混合的标准。
4、在港口航道施工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温度的影响。在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受温度的影响很大。这是因为当热水释放的热量不同时,会有某种特定的障碍。例如,混凝土的温度和集热不同的情况下,就应该对环境和混凝土采取适当的对策。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在混凝土注入后吸收大量的水,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的收缩。混凝土的拉伸强度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关键。特别是在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的体积和总比很大。除了上述两个重要理由之外,还存在化学反应引起的负荷等外部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具体的裂缝。
5、当混凝土的形状、负荷超过时,如果混凝土碱骨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那么混凝土结构、港湾、航道施工混凝土工程中就应该进行混凝土的裂痕控制。在水运工程的混凝土质量结构中,必须考虑混凝土裂缝的各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的控制,必须采取有效的科学措施。混凝土结构材料的选配需要选定适当的材料。施工前,选择适当的控制飞沫的方法,必须按照建设计划管理水灰比和水/水泥比。通过良好的测量,控制港湾和航道工程的大容量水/水泥比。在混凝土原料的开发中,为了防止混凝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水温差的使用,建设工程需要尽量减少水的使用量。水泥的种类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对港口和航道工程的混凝土配合的设计和施工有很大的影响。
6、合理膨胀后,在硬化过程中膨胀后,确定增强材料和钢型框架。混凝土的膨胀与应力成正比。当混凝土进入膨胀区时,其应力增加,通过补偿应力而继续增加。根据计算,为了避免混凝土浇筑,有必要严格管理混凝土结构的温度。为了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和混凝土的配合率,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建筑工作人员经常使用水或者冰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在混凝土工程中,考虑到时间,秋冬的上午和下午是最合适的时期。混凝土施工时,必须尽量避免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过大。
四、港口和航道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其他注意事项
1、混凝土质量控制
港口、航道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水运产业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具体建设时,必须严格按照规格的标准要求进行。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过程的稳定性,在混凝土的调配中,重要的是严格管理混凝土的配合率,注入,混合,振动,维持管理,确保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2、钢筋的使用
钢筋和混凝土一直是用于建设各种项目的重要材料。只有当具体的项目无法完成,它将与加强一起使用时,他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钢筋具有拉伸力和延展性,因此可以在处理工程设施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混凝土的配合率在设计阶段是有规定的,但是加固材料需要严格管理。选择钢材的类型非常重要。模型和规格必须满足设计标准的要求,以保证钢的质量。在建设工程中,要注意钢筋和混凝土的比例,以确保加固工程和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3、防水涂料
港湾和航道工程的结构的一部分是水中,混凝土结构由于长时间的水侵蚀而降低其性能和使用年限,所以必须充分保护混凝土结构物。一般来说,防水涂层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因此,防水涂层的质量非常重要,我们必须选择高品质的涂层来保证涂层的保护性能。
4、混凝土预制
由于港湾、航道工程学的特殊建设条件,需要在水上建设,但对在现场的环境中进行混凝土调配设计是困难的。因此,可以在地基上进行混凝土预制装配,施工预制混凝土,不仅保证混凝土的凝集性,还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结语
港口和航道工程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是中国水运的重要枢纽,港口和运输工程的建设质量尤其重要。混凝土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材料。由于工程环境的特殊性,有些结构需要长期处于水中,混凝土结构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侵蚀效果,从而会降低使用性能。因此为了提高混凝土的使用性能,混凝土的配合率应该在混凝土的设计和施工后有所改善。为了确保港口、海运技术的建设质量,为中国水运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从混凝土配合率的设计、施工开始进行整体的管理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孔繁龙,钱文勋,陈迅捷.透水模板结合真空脱水工艺在船闸混凝土中的应用[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2,(3).
[2] 邓世汉,熊建波,黄雁飞等.箱型沉管抗裂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设计[J].水运工程,2010,(6).
[3] 邵伟明,倪未未.浅谈港口、航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J].城市建设,2011,(8).
[4] 陈富磷.对港口、航道工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的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1).
[5] 米胜东,黄孝蘅,许彩虹.水泥改标对混凝土配合比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港湾建设,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