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变电站现已在国家电网网架内大量建造和投运,为满足坚强电网的容量需求,扩建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摆在电力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在扩建过程中,对于采用光流变或电子式互感器的母线保护而言,极性的测试和确定变的及其重要。
关键词:扩建;光流变;极性
1 扩建难点
上海智能化变电站泸定站在扩建3号主变的过程中,增加35kV母线也碰到母差保护极性问题。原站内35kV部分一次接线方式为为单母四分段接线,1号主变分别送35kV一段和二段,2号主变分别送35kV三段和四段,随着3号主变扩建工程,需增加35kV五段和六段母线,由3号主变分别送35kV五段和六段,35kV原一/四分段要改为35kV四/五分段,原35kV一/四母差要更改为35kV四/五母差。
1.1 35kV母差原理
目前变电站里的35kV母差原理是大差加小差,这样的原理决定了分段流变接入母差时,必须符合并满足保护装置的流变极性要求,以泸定站内南瑞保护RCS-915为例,由于保护装置内部要求极性是朝向一母,那么对于站内35kV一/六母差,由于定义六母在前,一母在后,即一次上实际35kV六母母线对应于保护装置内的一母母线,而一次上实际35kV一母母线对应于保护装置内的二母母线,作为35kV一/六分段接入母差时,极性必须朝向实际的35kV六母母线。
1.2 分段流变接入方式
在传统的流变施工过程中,要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将流变的二次侧引出线进行对调,即通常所说的“头尾对调”。而在泸定变电站中,35kV采用的是电子式互感器,数据传输通过“同轴电缆”,非传统意义上的二次小线,无法在引出端进行调换。只能在分段仓位内的合并单元装置中进行重新配置,将内部流变设置参数前向量符号置反,以此来标识极性反向180度。合并单元再通过内部数据的处理将电子式互感器数据转变成9-2数据发送至母线保护装置中,进行数据判别和计算。
1.3 极性验证试验
母线停电割接期间,利用传统母线通大电流试验方法来验证分段极性,即在一条母线上找一个间隔作为电流流入,通过分段间隔,在另一条母线上找一个间隔作为电流流出,如果接线正确,潮流平衡,电流的流入和流出应该平衡,大差和小差的数据均为0。
现场实际试验过程中发现,在通流35kV一/六分段时,一/六母现保护大差为0,两个小差均为2倍差流,根据现场数据分析,确定分段极性反向。在修改一/六分段四合一装置内部配置文件里的参数后,再次重复上述试验,大小差数据均为0,满足试验要求。
1.4 110kV母差原理
针对110kV母差,配置上是一条110kV母线对应一个母差,分段流变接入母差时,应极性接入母线保护。如110kV一/二分段,在接入110kV一母母差时,流变极性是朝一母母线;接入110kV二母母差时,流变极性是朝二母母线,也就是在同一个分段流变中,两套次级的极性是相反的。
1.5 分段流变接入方式及验证
利用站内通大电流试验方法来验证上述极性,发现110kV一母母差里的极性正确,而110kV二母母差极性不正确。而泸定变电站110kV采用光CT的流变,合并单元获取分段流变数据后通过光口输出的9-2数据中流变极性、变比、相位、幅值都保持一致,则无法像传统流变那样在二次小线引出端改变其极性。对于以上这种接入方式,为保证前级输出的一致性,施工人员没有在电流合并单元中进行任何修改,而是选择通过对二母母差保护装置中分段间隔变比的设置页面中改变向量符号,以此来标识极性反。并再次利用大电流试验方法进行验证,数据符合要求。
2 总结
对于常规变电站内的传统流变极性接入方式而言,施工人员一般都是在流变引出端子箱内进行改接线,以满足变电站实际接线方式和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等习惯和要求,这种方式也为今后二次回路改造提供了便利。而智能变电站站内的流变极性采用的是光纤传输的方式,数据数字化的集成使得改变二次极性需要通过对合并单元或保护装置内部参数进行设置,与传统变电站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继保人员而言,电网的发展速度已经日新月异,唯有更好的掌握前言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才能更好的为电网服务。
作者简介:
马青俊(1983——),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电话13641876815,主要从事电力工程建设和继电保护技术
邵剑峰(1985--),男,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工程建设和继电保护技术
李萼青(1984——),女,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工程建设和继电保护技术
陶寅峰(1986——),男,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工程建设和继电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