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构成及其培养路径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1期   作者:毕传高
[导读]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语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认识和掌握语文教学中的客观规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语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学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认识和掌握语文教学中的客观规律,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
        可以说,语文教学研究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中较高层次的能力,现代社会要求教师是学者型和科研型的教师,不懂得教学研究的教师不能称作真正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称作教书匠。因此,教学研究能力是骨干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更是骨干教师向卓越教师迈进的重要体现和先决条件。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主要构成
        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包括研究课题能力、分析调查课题的能力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1.研究课题的能力
        选择研究课题是语文教学研究的起点。语文教学研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选题,选题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对自我发展的意义、是否自己能力所及、选题发展的状况以及自身的兴趣等。语文教师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眼光,能够结合教学参考资料、教改试验数据、教学调查记录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进行取舍和选择,发现有价值、有研究意义、可行性的研究问题。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选题的角度要小,但是要有针对性和新意: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找到熟悉点,最终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2.调查分析的能力
        一般来说,教师选定研究课题之后,就要对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常用的调查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问卷调查的代表要尽量广泛,并且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做定量分析。访谈法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并对访谈对象做细致分析。观察法要密切做好观察细节,详细做好观察记录。调查结果作为研究的依据,对研究的价值有重要作用。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后,教师要进行排列整理,并且解释材料,对各种材料进行逻辑判断和统计分析,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3.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反思的能力
        这种能力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论证时要以事实为基础,报告中所列举的数据和例子应该是真实的;内容阐述时要思路清晰,具有逻辑性;语言要准确、明白,不能含糊其辞;结构要完整。
        语文研究报告是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展示,语文教师应该反复琢磨,认真修改,发挥教育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和教师个人发展中应有的指导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途径
        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自我发展意识, 着力提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在不断实践、总结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为教学研究打好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术,无湖定水”:教师应始终以积极的学习者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把学习当成自己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还要向问题学,向同事学,向课堂学,向学生学。只有首先做好“学习者”,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者”。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做到“专”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夯实语文教学基本功,形成系统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语文教学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及时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专业学习,为进行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广泛涉猎,吸收各学科精华,力求“博”
        新课标提出了“整合” 的概念,强调课程之间的沟通,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体现出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具有多层复合性,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广博的知识素养。
        教师要通过学习,广泛涉猎,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灵活驾驭语文课堂。
        2.在教学实践中自我评价和改进,培养教学研究能力
        日常教学生活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应该把目光投向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敏于发现问题,在不断的自我反思、研调控和改进中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1)问题意识启思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疏于发现和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显性或隐性的问题,不能把“问题”变成“课题”。应着眼于日常教学,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一闪之念”,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与课标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以问题推动教学。
        (2)教学反思促自省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根植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情感、智慧、学生现状及对教材的理解,联系教育理论,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不间断地批判性思考,以期达到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的过程。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突破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不断审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充满智慧与创新。要摒弃时下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的 “应付”心理,沉下心来回归课堂,关注语文课堂中的细节,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理性思考。


        课前反思,怎样依据有关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学习规律等)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课中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生成的新问题该如何处理等;课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教学的启迪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努力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使“问题——反思——研究——形成策略”这一过程逐步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状态,引领教学走向更大的成功
        (3)执教公开课激成长
        公开课具有阐述新理念、提供教学范式,推出教学名师、 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往往能依托教师团队智慧的连续干预,经历理念引导、实践跟进、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与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对一堂课的不断打磨,在一次次的自我评定中实现从模仿到突破的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进而辐射到日常教学,促进自身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发展。“所有名师都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出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执教公开课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必由之路。
        
        3.在集体研修中同研互助,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积极参加集体研修活动、进行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
        (1)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共研究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备课形式多样,可以先由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可以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集思广益,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课后集体反思改良,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2)在听评课活动中互助交流促提升
        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课堂观摩。 通过听课、评课,教师之间相互观察、切磋和对话,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听课活动中,听课教师并不是“局外人”,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听课前要做到“有备而进”,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听课过程中要做到“有心而听”,要认真观察、记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全面衡量教学效果。
        听课时要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关注师生的课堂活动、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直观有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来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数量与质量如何?教师的讲解与点拨策略是否适宜?听课后要做到“有得而评”,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冷静思考、整理分析,形成心得,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
        评课是对执教者课 堂教学的指导评价,也是对执教者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评价,同时,又是对评课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检验。评课时,听课教师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教学思路设计与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诸方面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现象进行剖析、探讨、改进。但评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突出的关键性的研究点进行研讨,从而为教研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使上课同伴感到受启发、有帮助,使听课教师有收获、有发现,两者皆有“得”,促使大家用更高的标准来鞭策自己、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形成-种反思与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4.在成果创建中厚积薄发,发展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教师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和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将日常教学中的所疑、所思、所获、所研、所创,撰写成教学论文,更要依托教研团队的力量进行课题研究,实现教学研究的新突破。
        (1)静心写论文,促进教学研究科学化
        论文的撰写能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教研能力再度提升。在选题时,我们要从当前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选题。选题的写作角度要新、立意要新,可针对教学中因困感生成的问题、小学语文课改过程中新旧观念碰撞产生的问题、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等,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写出自己新的经验、观点,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教学成果,再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
        (2)潜心做课题,实现教学研究系统化
        语文教学研究的课题是指语文教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的研究范围、目的、任务。课题研究与撰写科研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计划性和实践性,课题研究更需要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长达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形成“教师共同体”,教学与科研相融,教师围绕课题在群体性教学研究中不断实践与反思,交流与探究,掌握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措施,使教育科研与学习培训、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地沟通起来。教师在分享教师群体经验和智慧的同时,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不断科学化、系统化,进而促使自己从普通教师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研究型教师完美转化。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以教学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寻教育规律,研教学之道,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逐步脱离“教书匠”的“匠气”,成为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新型语文教师。

【作者简介】
        毕传高,小学教师,蕲春教育名师。湖北省教育学会会员,黄冈市作协会员,蕲春县戏曲歌舞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园丁、全国希望工程烛光奖、马云乡村教师奖、湖北省先进教师、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专业人才岗位奖、黄冈楷模、黄冈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学时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多家少儿报刊专栏作者,迄今公开发表文章200余万字,出版教育专著1部,主编或参编教师用书、教辅图书和地方教材187本,荣获胡风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特别奖。辅导学生在国家和省市报刊发表作文400多篇,105人次在国家和省市县作文竞赛中获奖。主讲作文公开课30多节,并多次受邀主办网络作文专题讲座,听众近6000人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