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际工具,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德育的要求也是人文素养的必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阅读兴趣等制定适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以提高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小学,阅读教学。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人文主义特征,这种人文主义内涵是以强调人伦和世俗生活,重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为思想的人文主义。主张人应当具有奋斗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强调人应当有独立的人格和为了自己的尊严和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苟且偷生。主张维护国家统一,维护多民族的共同利益。主张中庸和谐之道。主张以解决社会、人生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务实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积极的人世精神、强烈的道德色彩、博大的包容能力和中庸的处世原则,对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各种思想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并发生冲突,其中不少文化所包含的甚至是落后腐朽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儿童认知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教育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小学阶段儿童认知的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当前我国小学阶段所渗透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少之又少,缺少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缺少多元化的文化吸取、缺少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汉语拥有最为独特的文辞特点,不仅表现在汉字的外形上.还表现在汉字的语音上,单就古代诗歌中就包括了双声、叠韵、叠音等多种方式,使诗文平添声音韵律之美.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精神与思想。汉语的文辞特点.深刻的蕴含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核舟记》中“长不盈寸”的桃核生动再现的“大苏泛赤壁”这一典故,就需要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其中所蕴含的古代美术成就.并拓展到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历史和其它著名艺术作品,如龙门石窟等,以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儿童道德完善的需要。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道德形成与完善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极为重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品质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如“孔子”所崇尚的正义与道德思想,对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极好的示范作用。如传统文化强烈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他人有着重要意义。
再如《游子呤》所歌颂的伟大的母爱.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典范。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诵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很多传统的东西决不能丢弃,如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诵读方法,便是极为重要的民族文化精髓。利用传统诵读方法去诵读经典,尤其是那些千古传承的诗词名作,更能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作者所蕴含在词句中的深刻内涵。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教育的是做人处世的道理,通过利用传统诵读方法进行诵读.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神韵,更好地感受华夏礼仪的儒雅。通过诵读唐诗宋词,通过诵读古今名著,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放松自己,更好地去接受和认识词句中所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地受到感染。成功的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是在一诗一词的欣赏中慢慢渗透和感染的。
(二)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生观察能力较弱,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缺乏观察深度和宽度,无意记忆占有优势,常凭兴趣记住事物,想象力更富于现实性,极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为薄弱,很多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民俗都不甚了解。正可谓“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不见端午赛舟桂得符,不见孟兰盆会驱鬼傩,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影响着年轻一代,并在年轻一代中植根越来越深。这种情况下,小学生极容易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多阅读含有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的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知人论世.将自己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深深地蕴含于古代诗词歌赋中,蕴含在我国民间故事中。但很多学生对阅读古代诗词歌赋缺乏兴趣,对阅读民间故事缺乏兴趣,让学生错失了很多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蕴含传统文化的作品,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美。如《送东阳马生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所蕴含的礼仪教育,《论语》中所蕴含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道德修养,《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破阵子.醉里挑灯》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都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和体会,从而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族内涵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精神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构建和谐社会。但需要注意,我国传统文化长期同封建社会相伴而生,在其中也有不少精神糟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才能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材料中帮助学生寻找精神食粮,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向积极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