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来讲,小学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十分基础的,是形成对语文的基本认识和入门性的积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修养,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形成基本的文学修养,促进对语文学科内的各种人文精神的了解和基本习惯的养成。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更是要严格把握教学质量,除了保证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获取,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对素质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引导式的教学,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都能稳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引言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高段语文,在学生的语文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学生的核心素养更加抽象化和精神化。在小学语文学习达到比较高的阶段时,学生即将步入青春期,开始具备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对事物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会更加具有个性化。通过语文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文化修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辨别各种价值观和生活中的正误,让学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历史和人的微妙的关系,形成自己的做事风格和思想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学会借助文字进行自我的表达和对有效信息的读取。在学习上,形成较之前更高的理解能力,能熟练运用文字进行教深入的表达。
2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1注重锻炼学生写作,培养文字运用能力
在进行小学生写作训练的时候,首先要保证题目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年龄较低,阅历不足,思想认知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选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可以由最开始的时候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的写作,逐渐过渡到半命题及开放命题的写作。在选题内容上,可以包括学生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在校外的所见所闻、在家里和家人的相处,家里的成员、宠物、花草等,这是小学生的基本写作方向。在素材积累上,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在日常的事物中发现有趣的事物,并获得独特的体会。例如,在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作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位,在平时多积累词汇,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提升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古汉语文学的渗透,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喜爱和审美情趣。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一些,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一些古代名著的段落让他们分析和欣赏,也可以适当加入诗经、楚辞等内容;而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未完全形成,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古诗来进行教学。例如,我们可以选择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行无障碍阅读,然后结合分组学习法进行翻译,最后启发学生总结诗人的感情变化,并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诵,用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提高自身的品味。
2.3以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很多艺术家和作家的创作灵感都是源于生活的某一时刻,灵感的火花需要细心观察才能看到。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们在美妙奇特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灵感,让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人们相互关爱的事》后,就可以利用周末带领同学们去参加公益活动,可以让同学们留心观察活动中事物,同时还可以让同学们在平时多留心周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和交往,让他们能够在留心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在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后更要学会将这些善举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帮助他人,关爱他人。又比如说在学习《记一次游戏》时,就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开展一堂课堂游戏,如填字游戏、成语接龙等,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或者也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后自己与玩伴开展有趣的课外游戏,并记录下自己当下的快乐心情,多与同学进行玩乐互动,让他们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学会与同学相处。
2.4强化交流探究,形成有效互动
语文本来就是一科用来交流的学科,交流互动是语文作为语言和文学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作用,就要迎合语文的特点,让交流互动成为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强化交流探讨,主要是针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性,和学生理解形式的个别性,让各种思维能够相互沟通,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运转模式,才能运用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引导,引导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晏子使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探究一下,晏子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和闪光点,加入你就是文本中的“晏子”,当面临文本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时候,你会如何去做。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思考,可以让学生踊跃发言,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形成有效的互动,这种互动能消除师生的隔阂,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在信任基础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产生认同感和积极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动力。
2.5多元策略,点燃学生参与热情
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只会采用一二种教学方式教学,有的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有的是完全依赖板书式的教学,有的则是将某种教学方式进行初步尝试,并取得较为明显的反馈效果时,就一味地运用该种教学方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短时间内能对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可是长期下去,由于长期处于单一的学习模式下,有的小学生就会变得烦躁起来,认为语文的学习太过于枯燥乏味,有的则是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教师所讲的学习方法,因此就开始进行“自主学习”,当遇到阻碍时,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耐心,由此可见教师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摒弃一种学习方法贯穿教学始终的理念。例如,当教师对《望庐山瀑布》这一古诗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多媒体上先放出一些关于庐山的景色照片,把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黑板上,之后可以播放《望庐山瀑布》的朗诵视频,通过声音、文字、图片等的整体组合,呈现在小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欣赏到对庐山瀑布的美,进而产生了学习该首古诗的兴趣,同时也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传统讲解教学法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事迹,然后将这一写作背景编成一个小故事,通过讲故事地形式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之后在进入到古诗的讲解中。通过这样多元化的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便利,同时教师通过多元化、拓展延伸等教学方式的有效开展,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起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意识,从而不断实现高效化教学、趣味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祖琴.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课外语文,2018.
[2]胥瑞.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教师,2016.
[3]高翔.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高效课堂构建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7.
[4]道吉才让.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