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考验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分析能力,初中数学作为数学逻辑建构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因此核心素养是必须要渗透的,也为之后高中进阶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而根据数学本身抽象的特质,使用多媒体教学会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针对多媒体助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引言:所谓数学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必备的学习要点,包括运算分析、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等知识建构,传统的教学模式言传身教固然是不行的,但是对于逻辑思维这类抽象学识,借助一定的外部辅助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
一、大浪淘沙显数据,直观运算分析
多媒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包容性以及传播的便捷性,这样一来就可以为教师的课前准备节省不少时间,以往需要言传身教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直接找到资料来应用,这对于数据类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恰好数学教学就有大量的数据类教学,学习数学需要了解和运用大量的运算数据。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合理地寻找并筛选数据,然后再加以应用,把这些信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统计类计算分析课程就十分受用,以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为例,以往只能根据教材进行单一的素材讲解,鲜少有新鲜元素加入,而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为学生引入实时数据,甚至可以把更多生活的实例添加进教学中,利用幻灯片为学生播放条形、折线、扇形等统计图,直接以视觉效果刺激学生,既可以变换传统教学的讲解模式,还能够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把书本上的枯燥数字融进图里,把数据结合放入统计图中,还能够巧妙地把算法用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以后学生在回顾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核心素养就会慢慢融进学生的脑海。
二、突兀抽象化具形,拓展思想维度
说到数学,就难免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堆枯燥的数字还有一堆方程式代码,常常让学生感到头疼和无力,本身每个人对于抽象事物的联想内容就不尽相同,何况思维逻辑还都各有特点,所以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想象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则不尽然。所以化抽象为具体,以图辅助化形、数形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面对众多学生,不可能一一按照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去调整,所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把这些数学知识化作具体的形象为学生讲解,能解决不少思想维度不平衡的问题。处在信息化时代,融合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大势所趋,教师应该做好教育规划,将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为例,这是几何图形的典型代表,而数学中的图形都是为了得出数字结论而作,这一课也不例外,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三角形变化的图形动画,在一定等量的情况下进行变化,比如是面积不变,变换长和高而形成不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播放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异同且不用过多解释,观察自见分晓。通过这种形式来让学生对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准确的认知,并且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关联的思维体系,无形之中巩固了学生的数学逻辑,同时也是核心素养提升的体现。
三、包罗万象现真意,理清逻辑思路
数学虽然作为一门理科类学科,但是它也有很多知识点和计算公式需要记忆,并且经常会根据一个知识点的拓展,从而变化延伸出其他的公式推算,所以说数学非常考验学生逻辑性,需要学生灵活变通,具有一定的推理运算能力。而其实这些变化规律并不难掌握,只是需要正确且有效的引导方法,就能够理清思路,从而根据掌握的知识,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演变推理,自己推导出结论往往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过程,而这个培养能力的过程,如果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就会变得简单快捷得多。
以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二次函数》为例,它的表达式和顶点坐标是有固定的求解表达公式的,学生面对一串数字结合字母的数据总是会感到乏力的,此时教师就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把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变化对比呈现出来讲解,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亲自来触屏动手操作、体验变化,先不去看教材上的结论,自己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据提示和已经掌握的基础公式来试着自己解出二次函数在不同位置以及相反开口方向中的数值结论。不一定要先教后学,可以引导式教学,借助多媒体科技把自主权教导学生手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理清逻辑思路。
总结:现如今数字化已经点滴渗入进生活,数学教学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来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可以录制微课发送到设备中,让学生有疑惑时就可以打开设备进行学习。另外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也能为课堂增加灵活性,知识需要活学活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样需要灵活变换,以更加合理且有趣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景.初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9(11):37-38.
[2]康晓靖.多媒体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07):19-20.
[3]王显锋.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