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1期   作者:周静秋
[导读] 众所周知,“留守学生”是一种特殊群体,是目前学校共同探究的关键内容。
        摘要:众所周知,“留守学生”是一种特殊群体,是目前学校共同探究的关键内容。留守学生多因家长不在身边而缺少关爱,容易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错误观念,使教育工作略显吃力,不利于其健康成长。面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审视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找到其中不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方向地去改进,逐渐走出困境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在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下,保证留守学生不失关爱,又能体会到情感的互动,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与生活中,纠正有偏差的观念,使品德和心理走上正轨,规范自身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关键词:中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在不同地域、区域间的流动步伐加快,在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而提升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要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留守学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这部分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
        1中职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1.1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缺乏疏导
        部分中职学校很少有专业的心理教师,不能及时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问题愈发严重却得不到解决,形成极端或偏执的想法,容易造成行为的失范。学生缺乏与家长的沟通,加上处于青春期,内心特别敏感,对于教师不专业的疏导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增加彼此间的隔阂,使问题愈发严重化。教师队伍不够完善,可能身兼数职,既要完成授课任务又要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不会主动了解留守学生的真实需求,仅凭借德育内容去疏导,效果自然不佳。长期下去,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起来,给日后的疏导带来一定的阻碍,逐渐陷入教育管理困境,需要及时寻找到解决办法。
        1.2“留守学生”的教学难度大
        “留守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监督与管教,暂代的监护人自身教育水平低下且对孩子溺爱,或是“只求不出事”的监护心理,使得“留守学生”成为“绝对自由人”,加上青少年的青春期心理特点,本就对学习缺少自觉性的他们更忽视学习。而部分教师只把他们当作是一般的学习困难生看待,不考虑“留守学生”的特殊性,这样越发地使学生形成厌学心理,更想逃脱学校管教,也更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进而成为问题少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影响社会稳定。
        1.3学习缺乏动力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留守学生往往产生父母“不要我了”“不想管我了”的想法。在这种错觉的影响下,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容易处于缺乏动力的状态,认为反正学得好不好父母也不知道,也不会管,就混混日子算了。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父母在身边,也就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监督。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未必有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再者因为溺爱,容易纵容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所以,这部分学生常常有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不交作业的情况发生,学习成绩当然就不理想,最后失去往更好学校升学的机会。在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2突破中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困境的策略
        2.1合理引导,促进成长。
        班主任要关心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班级会议中加强学生生存教育、安生教育、法制教育、性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留守学生的自尊、自立,帮助她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和技能;让她们了解自我保护的技能。开学初在每个班级选出一至两位心理委员,由专业心理教师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育的作用。

通过学校心理教育教师、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共同对留守学生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她们走过特殊时期,帮助她们健康成长。
        2.2开展爱心感恩、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我校很多的“留守学生”从小就与父母分局两地,缺乏亲情沟通,与父母感情疏远。为了增加亲情,相互理解,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亲子互动活动。另外,我们“代理家长”还与学校团委联手,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譬如组织“留守学生”利用节假日去黄市竹海当交通疏理员,组织他们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组织他们参加“我爱耒河”的垃圾清理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学会团结协作、学会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人交往,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现在,每当重大节假日,黄市竹海游客一多起来,竹海办的工作人员便会邀请这些孩子去给他们帮忙,让这些孩子有成就感。
        2.3完善家校合作制度
        班主任除了通过家长会、约谈的传统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管理中来。这样即使家长在外工作,也能即使获得留守学生在校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每周五我们可以把留宿学生名单发到家长微信群,家长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在校留宿,还是回家了,及时追踪。这样就避免了周末对学生管理的空白。又比如,有的学校在学生离校打卡的时候,管理系统就会自动给家长发一条短信,让家长及时掌握学生什么时候离校。其实在上面的例子当中,家长已经无形中参与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让“留守”变得“不留守”。
        2.4改进创新职校教育管理方法
        班主任应发挥班集体的力量,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父母爱缺位的情况下,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带给的温暖,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在寄宿制学校里,由教师作为“代理家长”的角色,生活上关心、照顾学生,学习上辅导、督促学生,思想上正确地引导并倾听学生的烦恼,让“留守学生”在学校能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利用社交媒体,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针对在校学生的留守儿童规模,密切配合学校教师,以班为单位,各班班主任为主导,收集班上留守儿童的档案,包括姓名、年龄、家庭电话、监护人情况、家长务工单位地址、电话等,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利用QQ或微信等社交媒体或平台,建立群组,及时向家长和监护人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发生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解决,让家长尽量参与到教育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和管理“留守学生”。
        2.5通过爱的感化,提升学生自控能力
        很多中职留守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家中长辈或监护人没有能力辅导作业,使之逐渐燃尽当初的热情产生倦怠心理,自控能力不足。留守学生的情感脆弱,在课堂上也会思念远在外地的父母而形成孤独感,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出现管理不够深入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多观察学生表现,默默地记录下其进步,掌握心理变化趋势,坚持平等、自由的原则去优化管理手段,适当地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表扬并指出其优点,用爱去感化,提升教育成效。
        结语
        中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中职学校里的“留守学生”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学生家庭的幸福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开展,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一技之长,以健全的心态和人格面对社会的挑战,成为有技术、有素质的新一代劳动者,为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玲.浅析中职学校留守学生教育问题[J].新课程(下),2014(9):29.
        [2]汪伟国.中职学校留守学生问题应当治本[J].江苏教育,2016(16).
        [3]孙甜,王晨菡.农村中职“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困境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