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试究升”三层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1期   作者:于洪1 莫钦2 罗志远3
[导读] 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数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数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但也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正在进行农村初中数学“试究升”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教师在积极探索科学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在寻求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使学生不仅在学习能力方面有收获,而且在道德思想层面得到提升。

关键词:    “试究升”三层次   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 学科素养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不管哪种方式方法,归根结底都是教书育人。这就是说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针对留守儿童多,家长无力指导孩子学习的实际出发,大胆创立“试究升”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适当的找到德育的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教学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德育的认识不足
在贫困地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一般都着眼于只看学生成绩、只看升学率。从而导致了不少学校“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踏踏实实抓应试教育”的局面,必然重智育而轻德育。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虽然在蓬勃发展,但某些地区或学校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教育评价方式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有的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仍在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依然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另外,还有部分家长的思想观念也没有转变,他们普遍重“考分”,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放在“第二位”,学生健康的心里和健全的体魄被淡化,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
二、德育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之道,德为先”。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远大志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勇于创新的精神等作用。课堂教学是实施对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以各种形式时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丰富、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中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是使学生从事祖国建设和学习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我国成为科技强国而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百年教育,德育为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在“试究升”三环节课堂模式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试究升”教学模式的特点
“试究升”三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采用“ 感知与尝试、合作与探索、达成与升华”三个简洁的步骤, 通过教学育人新理念,达到科学育人的目的。“试究生”三环节课堂教学育人模式是我区四所农村初中学校联合发起并成功申报的市级科研课题,现正在付诸实践之中。第一环节“感知与尝试”:学生自我预习,初步感知领悟本节新课,由此生疑,期待解惑。改变了以前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新课的方式,减轻了学生负担,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益;第二环节“合作与探索”: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自主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进行观察、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合作、尝试、操作等探究活动,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第三环节“达成与升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这是一种针对农村初中特点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简单学数学”、老师“简单教数学”的目的。
(二)、在各教学环节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方法
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从教师走进教室那一刻起,你就要忘掉自己所有的喜怒哀乐,精神饱满、满怀希望的面对那每一张渴望的眼睛。把信念、学识、品德、责任等深深地播种在学生的心田。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他所传授的知识。孔子说过:“其身自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教师听其言,而且观其行。教师的道德情操,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教师高尚品德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真实写照。
2、在“感知与尝试”环节中,引发学生设身处地进入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要想提升一个档次,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让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显现,是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广阔的农村,数学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感知预习时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3、在“合作与探究”环节中,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虽然不像文科那样有比较突出的德育因素,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去研读教材就会发现:在选材、组织和表述上,教材都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道德教育等相当多的德育因素。《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与理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材料,比如《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让学生明白自古以来我国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的辉煌的成就。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将这些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在合作与探究中,教师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教师通过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分享学习的快乐,在互帮互学活动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协作精神教育。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我们的德育倍感亲切、实在,达到“润物无声”。
4、在 “达成与升华”环节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该环节是“试究升”教学模式的最后一步,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修正错误,优化解题方法,完善解题步骤。同时,教师剖析解题思路,点拨应注意的问题,规范解题步骤,达到知识与方法的升华。然后用一组题目对本课知识进行自我检测,限时完成,当堂进行小组内批阅、修改。通过实施评价,使学生体验失败的痛苦或者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优秀品质。通过对题目的再思考,对所学知识产生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学习起点,使学生在数学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情感体验也得到丰富和升华。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绝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不断挖掘数学教材体系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课堂教学育人模式,定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融合点,使数学课程教育与德育思想相互渗透,将德育工作融入数学科常规教学之中,真正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
2、张启华:《 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4 、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实践研究》批准号(2019-20-756)《农村村小培养孩子提问能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20-7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