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桥影
[导读] 当前,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当前,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活动中,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升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引言
        初中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思想、人格和品行等将关系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情况。并且在这个阶段,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合适的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按照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理念,加强初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另外,中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大,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让许多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从而做出一些有悖于道德要求的事情。因此,我们作为现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处理好德育教育和学习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综合型人才。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必要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其开设都是为了让初中生在未来能够对社会充分适应,同时实现全面发展,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是先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养,而进行道德教育也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教师无论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工作,都必须将初中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对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解,使学生能够充分挖掘出自己所拥有的潜能。将两种教育工作进行结合,可以使德育目标更加完整,德育更注重养成学生的三观系统,使其能够在充分了解社会规则的基础上,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设置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但是其对于个体存在的问题并未充分关注。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对其进行补充,在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变化规律之间构建联系,通过道德行为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
        2初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对教师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还没有被完全落实。部分教师仍然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即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育。即使现在,国家提倡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但某些初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以让学生考入重点高中为教学目标,而对学生的德育要求较少。其次,某些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是其教育教学方式却不够新颖。这导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理念。最后,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所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只存在于表面,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开展。这些都是因为教育工作者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长此以往,教师的德育教育不能有效开展,使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教育方式显得太过于形式主义。在初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重视德育教育知识的输出,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和一些良好的德育习惯的培养,导致德育教育太过于形式化,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有些教师的德育教育方式太过于古板和单一,不够灵活。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严重不一致。这些情况的出现,都严重地阻碍了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


        3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可行途径
        3.1融合教育方法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互补性,可以通过结合两种教育系统的主要教育方法,来将其具有的优势呈现出来,德育系统中的常用教育方法有榜样示范、说服教育与集体灌输等,其缺少对学生内心的关注,削弱了教育实际效果,但是德育具有成熟完备的教材与教育系统。在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时,教师可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形式也各有不同,包括心理辅导与咨询、拓展性心理素质训练等。结合两种教育方法后,教师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化,可采取心理健康课程形式来传达德育教育内容,注重安排实践类活动,将心理健康理念渗透德育中,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用德育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心理实践与德育理论的结合,来让初中生形成更为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学生可在德育课堂中展示出自己的情感需求与感性经验,优化德育教育的体验感受。
        3.2与家长互相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影响。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营造一个品德高尚的家庭氛围。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班主任可以每周开一次主题班会,如“雷锋在我心中”“感恩祖国母亲”等。班主任可鼓励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以及所知道的一些案例,让其他学生发表看法。这些主题班会能让学生学会感恩祖国,学会助人为乐。班主任还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互相配合,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便极大地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3.3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
        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要想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班主任就必须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任何一个能够引起他们敏感神经的事物、语言或者行为,都可能会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他们交朋友。这样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愿意倾诉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产生的心事。这样将有利于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例如,班主任可定期与其他班级一起开展趣味知识竞赛,师生共同参与。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在与其他班级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到班主任是和他们一起的,从而更加齐心协力。这类比赛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也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
        3.4实现初中德育教学的转化与结合,需要学校、家庭
        和社会多方人群的全力配合国家不断加强对德育教学的重视以及管理力度,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学习氛围。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根据新的教育体制制定出对应的教学体制,同时不断完善德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此外,不断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保障教师团队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稳步上升的同时,其思想道德素质也有显著提高。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达到言传身教的目标,确保孩子思想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结语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更为健全的德育体系之下,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较高的素质,同时,还能对教育对象的潜能进行激发。初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德育的实效性可被有效突显,初中生也可获取质量更高的德育课堂。
        参考文献
        [1]葛锦飞.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J].中华少年,2018,(30).
        [2]吴永韶.试析初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新校园(中旬),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