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是增强在校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亦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更是强调要以中小学为重点,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体育课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现实。国家连续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体重指数持续增加,各项身体指标,如心肺功能,柔韧性,肌力等,都日益下滑,这些都反映了中小学体育课的弱化和缺失,有数据显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h的高达66%,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基于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现状,如何找出中小学体育课面临的问题,以及采取何种对策可以提高体育课质量,从而更好的实现健康中国战略。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解析
1.健康中国战略提出,“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努力实现“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目标。一方面,应根据健康中国战略的部署和要求,把健康融入学校体育政策。
2. 2016 年《纲要》的印发,无一例外,始终强调“青少年体育工作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由此,“青少年健康第一”始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青少年体育教学才能不偏离方向,才能起到实效,才能真真切切地贯彻落实《意见》和《纲要》。
二.影响中小学体育课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师资力量及能力的不足
纵观我国体育教师师资培养体系,一些高等综合院校;传统师范院校;专业院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学习相关知识与技能,来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学习课时的不同,导致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这种情况难以和社会现实需要相协调,从而会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质量
堪忧。
2.体育教师缺乏敬业能力
大多学校都已一种主科和副科老师之间的潜规则—体育课就是带着学生玩。有些体育老师跟随大流,默认这种现象,导致大多体育老师“放羊式”教学,每节体育课只是花五分钟集合点名,然后解散,体育教师不备课,课程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完全体会不到真正的体育课,也渐渐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是很明显的教学事故,也是缺乏敬业能力的表现。
3.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以及懈怠心理
由于现在科技发展的迅速,中小学生也成为拥有电子产品的大军,学生沉迷电子游戏。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又苦又累,除了跑步还是跑步,上体育课不如组团“开黑”“吃鸡”,学生对于体育课学习目的不清楚,不明白体育课锻炼的意义,没有足够的体育课运动动机,就会引起学生懈怠心理,从而出现课上不积极,逃课等各种各样的逃避体育课理由。
(1)其他因素
1.体育课时数量的不足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虽然素质教育一直被放在首位,但仍难以撼动应试教育在我国各个学校根深蒂固的地位,学校的升学压力,使得中小学体育课不被重视,经常出现“体育老师生病了”现象,课时数量大大的减少,甚至连最基本的一周两节体育课都难以满足。
2.体育硬件设施的不完善
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程认识的不足,从而使得在对体育硬件设施的投入上更加的不足。很多学校的运动场简陋,体育设施仍然停留在体育课教学时发放用了很多年的篮球,几幅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然后自由活动,学生之间轮流使用,这易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内部体育资源配置失衡涉及体育资源的场馆设施、人力、时间和信息要素之间配置的不合理, 使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效率低下, 无法达成体育的育人目标。
3.校领导对学校体育的态度
国家出台的政策,首先下发到地方,地方下发到各个学校。只有校领导对学校体育重视,才会仔细研读文件,然后做出相应的措施。只有校领导重视,校领导切实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才能切实的得到贯彻落实。
完善中小学体育课的对策
(1)教师与学生方面
首先,体育教师必须端正态度,牢记:学为人师,身正为范。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让其明白体育课的意义,激发学生运动动机,从以往的教师“逼着学”转换到学生“自觉学”,使学生有目标,从而获得相应的体育成就感。同时,教师应巧妙应用教学技巧,合理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认真备课,改变以前单调枯燥的课堂模式,插入体育游戏。其次,教师应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即合作共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节课顺利进行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应只是运动技能的教授者,也应是融入其中的合作者,在体育课中,与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比赛,拉近师生间距离,这也会促使学生在体育课练习环节积极性更高。
(2)国家及学校方面
1.国家通过立法加强学校体育教学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改善和增强中小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为此, 近年我国明确要求中小学要“开足上好体育课”。用国家立法来赋予学校体育一法律效应,可以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对加强中小学体育课开足上好有积极作用。
2.加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改革
在培养体育教师的师资保障上,既要满足现实需要,又要注重体育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学校应正视体育课的作用,学生体质乃是重中之重,提高体育老师在校地位,从而激发体育老师对教学的热情。同时应积极组织体育老师参加相应的教学比赛,观摩优秀体育教师上课,相互学习,增长教学经验。学校应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教研经费,鼓励体育教师钻研教学,并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对优秀者进步者给与相应的表扬,从而保证体育教师精力集中在与体育教学相关的活动中。
3.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要加强培训的同时,还要突出针对性与层次性。培训要依据教师的年龄、学历、兴趣、教学水平等提供不同内容与形式的多种选择。由于现在年轻教师只注意课上的教学方法,过于形式主义,不注重学生心理是否真的愿意融入体育课,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体育教师所欠缺的,需要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才会有所改变。
4.学校应贯彻实施健康中国规划纲要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导下,中小学体育课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课程,学校体育相关部门要围绕健康中国目标,做好上层设计,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要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好中小学体育课的推进机制。强调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健康知识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第一,加强中小学生身体教育。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情况,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的标准,中小学体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身体教育。第二,加强学生健康知识教育。各级学校要把健康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的学校健康知识教育推进机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结语
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态度决定行为,中小学体育课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国家、学校、体育教师共同重视,才能打破以前固有的体育课模式,营造积极良好的体育课氛围,使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改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相信从以上方面去探究和解决体育课出现的困境,一定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