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群体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等特点,因大学生群体属于青春发育后期,身体各部分的成长状态逐渐处于稳定阶段,具有较高水平的身体健康素质。与身体健康相比较,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展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提出相关实效措施提升高校心理教育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教育;创新策略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挫折心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逐渐到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加快了现代生活节奏。在高校内部,因竞争因素的引入为学生带来更多紧迫感,竞争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学生的思想、人际、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均是因挫折而引起的。外部客观与内部主观这两种因素是造成学生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社交能力较差、家庭社会地位不高等均会影响学生发展。
(二)焦虑心理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同的生活阶段所产生的焦虑情绪也有所不同。焦虑情绪的出现并非是一件坏事,它能够帮助人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当中的各项挑战。但因当前社会竞争较大,若无法计数找到调适方式,则无法将焦虑控制在积极的情况下。若长期存在紧张心理,并患得患失导致焦虑情绪深度发展,最终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心理发生紊乱之后,甚至会出现失眠障碍、做噩梦、食欲不振等身体症状,若不及时调整极易成为一种心理缺陷。
(三)依赖心理
当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之后则会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过于依赖别人就是失去自我,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格。当学生失去自我之后,遇到问题后并不会考虑如何解决,而是产生从众心理。依赖性较强的学生往往没有自己的主见,感觉自身各项能力有所不足,甘愿处于从属地位。因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各项工作,习惯性祈求他人帮助,为人处事优柔寡断,遇到问题后希望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作出决定,因依赖心理的存在还会使学生养成坐享其成的性格。
二、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义
(一)排解学生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发激烈,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身心理健康因此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在部分学生的潜意识当中,认为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放松身心的过程,可在运动的过程中排解自身心理压力,并获得前进的动力。还有些学生认为,可通过体育运用缓解心理衰老,对个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强化。在体育运用的过程中,人体的能量能够被快速消耗,为满足个体的运动需求,身体各项机能会根据个体的运动状态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社交能力与人际关系能力是其所要掌握的两项必备能力,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一定技巧,以及相应的人际交往意识。在大部分体育运动中,需要与队员和对手进行交流互动,提高自身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与队友的交流互动。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人际交际协调能力,对于今后步入社会起到较大帮助。在大学校园内,学生可适当拓展自身交际圈子,明白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进而提升各方面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学生只有掌握掌握科学的调节方式,才能够及时排解各种不良情绪。参加体育运动是调节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体育运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每项运动都具有其参与目标,篮球比赛是为了得分,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尽管这样的目标存在片面性,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弱化自己的消极心理,并在运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概念。
三、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策略分析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给予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是现代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传统体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完善,在体育教育工作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点发展的位置。在现阶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因部分教师尚未给予其高度重视,尽管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依旧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际效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将各项心理教育措施落实到实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树立明确教育目标
大学学习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简化缩影,这一阶段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逐渐成为生活的主导者,并逐渐尝试着主导个人的生活走向,学生个体的三观也因此步入最后的调整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面临复杂的生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交际问题、情感问题等,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因此,教师应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调整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效果。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时,应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调整,在高校教育中,适当提高心理教内容的占有比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愿积极主动了解与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学生逐渐形成涵盖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观念,满足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忽略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态度,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受各项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较而言,高校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有着必然关联,在平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心理调控手段,能够帮助学生转移和重新分配注意力、情感宣泄,使学生的紧张心理得到放松,情绪逐渐趋于稳定。因此,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升高校心理教育水平,满足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A]. 邢峰,许海燕,包伟利,梁建平.第二十一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C]. 2011
[2].1996-2018年国内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A]. 郭朋朋,宋淑华,张滨.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19
[3].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从行为学分析到脑机制探究[A]. 郭远兵,桂茹洁,漆昌柱.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 2017
作者简介:黄小斐(1990-02),男,汉族,籍贯:湖北宜城,当前职务:体育教师,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