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有关中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左右,一般心理问题则普遍存在。由心理问题导致的自伤、自残、攻击他人等行为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会因此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大部分中学生的生活重点是学业发展——学校以知识讲授为教育主体内容、家庭主要以学业成就对其进行评价。除此之外,家长们更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的情绪感受、自我认知、内在观念和需求等,恰恰不被重视,很容易被忽略掉。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同学业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同样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人格,才能更好地面对挫折、适应社会,奉献社会,、成就自我,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生。
学校:全面普及积极理念、引导心理品质形成
我校利用专业心理测评软件为所有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结合档案结果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心灵成长》,开设了心理辅导课,从适应环境、学习潜能、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五大发展性板块面向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以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扮演等为基本形式进行认知、体验和表达,教师对认知和体验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来提高认知水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懂得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我校根据“心理品质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定期开展不同主题、侧重不同能力的实践活动,以亲身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体验内化认知。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需要对知识进行验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微调,最终沉淀为自己品质的一部分,达到认知和行动的统一。
我校恪守“关爱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职责,积极关注个体学生。对于行为明显异于常人或确实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以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同时可以开展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的心理咨询活动。将具有相同特质,或者出现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起来,形成同质性团体,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团体辅导,能够帮助此类学生快速回归正常学习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书信、会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帮助。
家庭:提供心理关怀、营造正向环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和态度对孩子影响巨大。为促进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予尊重。中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每一件事都有了独特见解。如果在家庭中他们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或者表达见解时被打断,他们容易体验到愤怒、委屈等情绪,并会在自我认识中贬低自己。因此,给予他们言论的自由,并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尊感。
2.让孩子体验到价值感。当孩子回到家庭中,呈现家庭成员的身份时,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家庭事务。在家庭大大小小的事件中,请孩子发表意见,或分配任务让孩子完成,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他们可以在执行任务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生活体验,积累生活经验,学习生活技能,加深对责任感的认识。
3.根据亲子间的相处现状,策划有特别意义的教育活动。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直接讨论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和回避,那么,策划一次相应的亲子活动,是非常有益的。亲子沙龙、角色扮演、户外远足等都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家校合作 事半功倍
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和家庭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学校来做工作,家庭无作为,那么学生在学校中所理解的很多认知会在实践中被否定,学校所给予的引导便是无效的。基于此,我们可以:
1、建立线上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共同体
通过微信平台,将家长们分年级建立社群,每两周在群里分享一次心理品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随时讨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校和家庭产生有效连接,有频繁、积极的互动,在心理品质教育的理念上有较高的统一度。
2.定期开展以亲子沟通为主题的讲座、实践活动。我校非常重视家长教育意识的提升和教育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会开设心理品质教育主题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家长学习和掌握引导孩子发展心理品质的方式和方法。如:“有效的听和说”、“做对孩子更有帮助的父母”、“让爱如是流动”等,都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2018年,我校提出“沃土计划”,以系列活动方式,引领家长去接收、实践教育理念、沟通技巧,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持续了六年的心理品质教育推进中,我校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念已完全接纳并非常重视,对学校组织的各项相关课程及相关活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同时,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学生心育系统——专职心理教师带动、全体教师配合、覆盖所有学生及家庭,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心理成长环境。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以家长、学生、心理教师三方会谈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心理品质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
由此可见,在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同步发展,我们也将不断探索、实践,去找到更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方式方法,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