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1期   作者:陈德贵
[导读] 实实在在地说,书报杂志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真不能想象,要是没有它们,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形。
        摘要:实实在在地说,书报杂志是我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真不能想象,要是没有它们,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情形。或者说,这个世界上,要是没有了书报杂志会是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种生活。自从工作至今,三十载教学生涯,我真是一日不可无书,读报是每日的必修课。读报的同时是读杂志,主要读面向中学师生的语文类刊物,其中,《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最为喜欢。每当新一期送来,我总是爱不释手,急忙先走马观花地作一浏览,然后确定重点,待得稍微空闲静心时再详读。
        关键词:读书;思考
        我读书的范围广而杂。因为我相信只是不存在严格分类,凡艺术也总是相通的。教育的艺术、管理的艺术、领导的艺术往往相辅相成,触类旁通。因此,除文字、语文教学以外,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哲学、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也广泛涉猎阅读。从台湾的柏杨、金庸、香港的柳残阳,梁凤仪到内地颇为资走俏的大文化、小女人散文,从陶行知、叶圣陶到裴斯泰洛齐,苏雪姆林斯基,只要有空,我便醉心于阅读。
        面对学生,面对伟大的变革时代,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我时时有将被掏空的感觉。因此,我努力充实自己,而读书正是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最好办法。读最多的是文学。当然,已不是学生时代为成绩为功利而读了。现在,五十又三,又有了一个新的看法:过去,我们看书非常遥远,现在发现,书籍离我们很近。过去,我们发现书中写的也许是虚幻的,不真实的,现在看来,书中写的全是我们的生活,全是你我他的真实;过去,我们发现书可能并不重要,现在,我们发现,书不可或缺。泪洗后的心灵,如雨后的青山,我们如果不用书中的美好来淘洗我们的心灵,我们将无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如果,我们自己将无法美好起来,更无法去塑造美好的学生。教书的人读书,不但是要打磨自己,还要能够引导学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过一段很哲理的话:“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残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我觉得我之所以喜爱钟情于文学,是因为她能丰富我的精神世界,提高我的审美能力。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但是,书却需要我们能够静下心来;这是一个每年都会生产无量数的书的时代,但是,真正能够走进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生珍藏的书却又是微乎其微的时代。我喜欢苏东坡的词,便向往他那自由豁达乐观的天性,学习他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亲切超俗的人生姿态和风范。我喜欢鲁迅,便因此敬重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的品格,学习他对事业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使命感;同样,艾青的酣畅淋漓,一背三叹,回肠荡气;老舍的淳厚清新,深沉动人;李白的豪放飘逸洒脱;杜甫的妙趣天成,王安石的迺劲有力,清韵深婉;李清照的真挚、辛弃疾的执觉、雨果的博大、 契诃夫的幽默、冰心的隽永,朱自清的清新,毛泽东的恢宏壮丽等等,无一不是我怡情养性立身处世的最好精神食粮。
        读书,不仅可以充实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还可以把书面知识转化专业能力。真正的伟大作品是对人的心灵的抚慰。真正的阅读,也因此应该是对心灵的悲悯的触摸。大千世界,人如蝼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都是在提醒着人的困境与尴尬。读书的目的,正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我们论断一个伟大的作品时,其标准为:是否真正写出了人类的文学命题,揭示了人类的问题与困境,并以此推进人类的文明向前发展。因而读书的最为伟大的目的,也应该以此相类,即,为了求是,求真,为了文明的发展与心灵的成长。读书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培养自己穿透这个世界的能力。你所读之书,只不过是为了佐证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然后则进一步努力改变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必然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结果或果实。

那么,对天下,对苍生,对社会负责,也就是读书人的必然使命。也许是受传统思想影响,我总希望读书能经世致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辈不才,但在自己的岗位和管辖范围之内,至少可以尽力所能及和“匹夫有重于社稷”之责,哪怕是空拳击风,也能留下一点声音,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时时感觉自己饱读诗书视野开拓胸有韬略,在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之作的舞台上,能尽兴施展拳脚大显身手。我信奉“热烈而宁静,执觉而淡泊”的生活哲学,于是用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去与社会交流。偶尔发表一些看法,如《积景、启发、语文教学之本》、《语文阅读教学的品联之议》、《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文学独白》、《小议班主任如何面对早恋学生》、《农村初中校语文早读不容忽视》、《浅析中学语文联想能力的培养》、,《小议新时期乡村班主任的家校构建》……潜心投入研究指导班级管理,学生教育,语文教改。
        读书贵在思考,思考是读书的必然延伸和深化,是沟通理论和现实的桥梁。读书足以博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心灵纯粹,宁静,读书使人美好,读书使人充满希望。当下,人们就像消费者跟着广告走一样,跟着时潮去读书,从来不考虑在内心深处是为了什么去读书。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当人们对现实失去一切希望后,会转而从书中寻求慰藉,让书籍抚摸自己,安慰自己。从来不考虑在内心深处是为了什么要去读书。我们不太能认真地,思考一本书真正存在的价值,也很少考虑我们为什么而读书。读书需要一见钟情与毫无保留,通过大量阅读思考,我们坚定了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方向,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因而打开了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放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因而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有了个性特点,富有灵性。我的《小议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作文写作一二三》也得以发表。老师满腔热情地激情投入,学生们的感情也在引爆。学生的写作兴趣浓了,写作水平也明显提高。“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教学路上,我奋力前行。
        阅读,会让我们深刻地思考自己有没有在文化发展的流脉中寻准自己的位置。它会帮助我们在阅读时,架设起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双向望远镜:既看清我们的内心,也能使我们明白,我们究竟所以何来,我们终将所向何去。
        “人生未是支离破碎的,靠修修补补过活,上帝的恩典便是胶水。”苏格拉底如是说。三十载光阴,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有幸生当逢时有好书作伴;无愧“教书匠”称号。生命的河流奔向了教改的大海,美丽的青春因为读书思考而更加美丽辉煌。我常想,从“不读诗无以信”的孔子时代,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天子,再到满腹经纶的毛泽东、习近平,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有读书传统的国家。知书达礼,聪明能干,一直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能有愧于这个书的大国?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有愧于这个神圣的岗位和称号吗?
        参考文献:
        [1]张连起. 在读书中思考疫后经济恢复[N]. 人民政协报,2020-04-07(003).
        [2]刘玉平.读书·思考·写作[J].中国研究生,2019(11):42-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