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新疆民汉合班背景下高一学生英语写作的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三大教学策略及成效分析,供同行参考 。
关键词:英语写作能力 提升策略 民汉混合编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高中英语教学有效衔接对高中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高中过渡衔接关键期的高一年,着眼于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的英语写作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在民汉合班背景下,学生写作思维受民族语言影响大,写作能力水平差异大,写作教学难度大,这些现实存在的教学问题对高一的英语教学提高了新挑战。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以下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和成效。
一、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表达准确性,破解民汉母语思维定势。
读写结合,目的在于为以读促写。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包括读后仿写、续写、缩写等训练。
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确定的语言知识目标精选阅读材料,一般让学生阅读文章约为 12 分钟;之后教师挑选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句型供学生阅读若干遍,教师指导句子结构和词汇用法后,学生再进行仿写、续写、缩写等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保证学生有15分钟的活动过程,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完成写作后,进行5分钟的学生展示,之后交给老师阅评;在下次写作课上,教师再集中讲解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再修改作文,教师再阅评,反复多次。
研究实践表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中学生表达准确性有一较好的效果,可以暴露出民汉学生在表达上的问题,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示范相互纠正,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破解民族学生和汉语学生母语思维定势的影响,中式英语表达有较大的好转。
二、有意义的造句训练,破解写作能力提高的瓶颈。
地处边疆的我校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有着明显的瓶颈。如词汇贫乏,用词不当,句型单调;行文缺乏连贯性,结构松散,中心不突出,内容空洞;受母语负迁移严重,英语习作经常是逐字逐句翻译至中文。对于如何在高一英语写作教学中突破教学瓶颈,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观点认为突破点应在课堂上手把手教会学生用英语表达,行文流畅应放在第一位;也有观点认为应该让学生学以致用,创造情境让学生更多的运用所学到的比较地道的高级的短语句型,提高上下文衔接技巧;还有观点认为写作能力提高的突破口应放在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与自信的培养上。考虑我校学生写作水平更为低下的学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有意义的造句练习作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瓶颈的突破口。句子是文章的基本要素,传统的造句练习曾一度盛行,而后又受到诟病,被认为是机械而无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却发句子训练的缺乏,增加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和厌烦,直接影响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篇章写作的提高。
借助于造句训练,就是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词与词的相互组合关系,从而建立起基本的句法架构。在造句训练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表达的逻辑性,行文的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些训练能够使得学生写作的篇幅更为紧凑与完整。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课堂实例,教师教会学生造①定义句、②举例句、③搭配句、④情景句。课堂上给学生布置5个写句子的练习,同学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课后每天至少造句10句,这样经日积月累,以此有效的将句子训练与写作训练联系起来,起到破解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瓶颈的作用。课堂练习有的提供主要句型,要求学生利用要求的句型结构,对给出的中文句子进行翻译;有的根据包含重点句型的例句进行仿写;有的给出重点句型,根据自己的现实造句,写句子日记等。如:It强调句型:It is/was +被强调的部分+that/who从句:(我是在昨天的复习中发现这个错误的 )等。
总之通过丰富的有意义的句子练习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句型一般由易到难,句型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1中的重点句型。在批阅学生句子时,对错误标注后再修改,于普遍性的问题整理出来在课堂上讨论。对于受汉语思维和民语思维的影响,喜欢写汉语式的“竹竿”句,,通过教师讲解、同学合作,能让学生体验中英文句法的差异。好句子,则要求学生们背下来。通过这种方式,修正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为学生最后连句成篇就打好了基础。
研究实践表明:句子训练法是一种操作性很强,效率比较高的提高写作能力的办法。
只要教师角色有所转变,课堂学生有探究味,有合作性,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能把句子训练的效果发挥最大的功效。句子练习应用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学会使用训练中输入的重难点句型,最终突破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瓶颈,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研究还表明,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对于词汇量极度贫乏的个别学生,应多给与帮助和鼓励。对于学习起点不同的民汉学生,应制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把句子训练题目难度分层。
三、组建民汉混合编组的写作合作小组,破解民汉学生能力异质。
民汉学生学习英语能力的差异是很大,在同一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受制于空间和时间,教学效果很一般。以民汉学生混合编组,发挥学生间的示范和互助作用,再经教师有效介入,能够破解教学过程中民汉学生能力异质的教学难点。开展写作课合作学习主要的困难有:对布置的合作任务视而不见;在讨论的同时还要独立写好写作文,感觉力不从心;民汉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词汇掌握少,语感不强;有时课堂会显得很乱。
为此,我们的做法是:
1、坚持带来改变,坚持带来收获。
高一(5)班巴勒娜乐同学说:刚上高一时,英语老师在写作课让我们小组合作。感觉好难啊,一边要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下课后还要上交作文,觉得无从下手,也不那么想和同学交流。但坚持下来后,发现同组的赵杰同学英语水平很好,帮助了我很多。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写起作文来快多了,也写的越来越有内容,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小组成员讨论过程中也能让自己产生很多灵感,有时候一些创意也得到同学的肯定。一年来我写了好多作文,小组合作学习对我帮助很大。
确实,开展写作合作学习,对学生是个考验,对老师更是考验,在教学时间上,在教学效果上都要承担各种压力,但是坚持下来会发现,学生们不仅写作思路通畅了,而且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氛围更好了。合作小组学习中同级反馈是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处理得好,可以让教师有精力放在写作过程的指导上,学生的写作不再是千篇一律,而变得多样和丰富。
2、准确定位教师角色,有效引领指导学习。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很重要。在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刚开展合作学习时,学生往往不清楚小组合作任务是什么,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该做什么,教师此时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归纳文本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如何添加细节,如何构建句群。学生顺着这个思路下来,写出的作文显得句式多变,语言饱满,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要积极及时进行引导以及评价,对小组合作起到监督调控,教师的有效介入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3、紧扣语言、内容和结构,让合作学习精准发力。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合作学习需要有精准的目标和适合的内容。如围绕着审题,文章组织和结构,整体把握去做文章。在布置写作主题后,让学生先读几遍题目要求,接着讨论写作思路,交流可能用的时态,人称,介词运用等;在活动过程中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添加细节,构建句群;指导在时间顺序上、句子衔接如何运用,从而使句子连贯。
研究实践表明:以民汉混合编组的合作小组进行写作教学有助于破解由于教学时间,民汉学生能力差距较大的现实困难,能较全面提升各类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课堂动态生成的调控能力,教师积极有效的介入是合作小组学习有效的重要保证。有时候,老师还要开展必要的心理上的疏导,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当学生们具有独立解决问题时,教师应当大胆的放手。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反思、改进,最终形成了本校英语组卓有成效的英语写作“分层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高一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
[2]人教版高一教科书必修1
[3]读后仿写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准确性的影响研究_彭娟 硕博士论文
[4]教师介入方式对高中英语写作课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_房文馨 硕博士论文
[5]通过句子训练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_李炘 硕博士论文
(本文为2019年新疆自治区“校本研究 ”小课题研究立项课题编号:1907049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