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舒缓医疗的态度与认知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舒缓疗护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对陕西省市级公立医院479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无论是(14.3%)否(85.7%)本人或其家人正在经历严重疾病的情况,医护人员对于生命末期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总体持可接受的态度,分别为85.1%与71.9%;调查对象所在家庭面对死亡的态度在总体上是回避的、消极的,但70%以上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死亡教育;87.66%的被调查者仅了解舒缓疗护等相关概念,来自不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医护人员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这一认同程度达到80.0%以上。结论:医护人员对舒缓医疗的认知程度不高,在死亡教育方面缺失,舒缓医疗相关教育不足。
关键词:舒缓疗护;舒缓医疗;死亡;医护人员
世界卫生组织对舒缓医疗的定义是:Palliative care is an approach tha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提升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facing the problem associated with life-threatening illness (威胁生命的疾病), through the prevention and relief of suffering (预防与缓解痛苦)by means of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mpeccabl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ain and other problems, physical, psychosocial and spiritual (生理、心理及灵性的问题).[1]
经济学人智库于2015年10月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死亡质量指数”聚焦于各国在政策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进步,使用2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全球80个国家进行了评估。这一报告成为评估与思考我国公民死亡质量以及舒缓医疗发展情况的可供参考的依据。据此报告,中国在公民死亡质量方面排名第71位,这反映出中国舒缓医疗总体的供应有限且质量不高。
国家卫建委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2019年在71个市(区)启动第二批试点,其中包括陕西省的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在此通知发布前,陕西省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仅有省人民医院宁养院,唐城医院的关怀护理中心,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生命关怀中心等,且多为小型私立医院和养老机构,患者家庭为此承担的费用未被纳入医保范围。鉴于中国的老龄化现状与趋势,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医护人员对舒缓医疗的态度及认知程度,发现问题,并思考为转变医学人才培养策略与方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调查对象中,男性114人(23.85%),女性364人(76.15%);受教育专业背景以护理(41.84%)及临床医学(38.7%)为主,其他涉及教育专业背景还包括医技(6.49%)、预防医学(1.88%)
1.2 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现实情况参考自行设计《舒缓疗护认知情况调查问卷》。由专业调查网站对医护人员进行不记名调查并回收。共发放问卷479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7%。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统计推断采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人录入数据、核对,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2.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及其关于有创治疗的态度
参与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中,有54名参与者(14.3%)本人或其家人在参与调查时正在经历严重疾病的情况,其中26名参与者(48.1%)不太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但如果家人要求仍可接受,20名参与者(37.0%)非常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2名参与者(3.7%)非常不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有323名参与者(85.7%)本人或其家人在参与调查时未经历严重疾病的情况,其中162名参与者(50.2%)不太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但如果家人要求仍可接受,70名参与者(21.7%)非常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28名参与者(8.7%)非常不愿意接受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
2.2 来自不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调查对象对生命/死亡教育的态度
来自医技专业的31名调查对象中,所有参与者(100%)均认为有必要对全社会进行生命/死亡教育;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185名调查对象中,175名参与者(94.6%)认为有必要对全社会进行生命/死亡教育;来自护理专业的200名调查对象中,181名参与者(90.5%)认为有必要对全社会进行生命/死亡教育;来自预防专业的9名调查对象中,7名参与者(77.8%)认为有必要对全社会进行生命/死亡教育;来自其他专业的53名调查对象中,48名参与者(90.6%)认为有必要对全社会进行生命/死亡教育。
2.3 调查对象是否接受过舒缓疗护方面的教育及其在舒缓疗护对学习医学重要性方面的态度
参与本调查的调查对象中,有325名参与者(77.6%)在就读的学校接受过“安宁疗护”、“舒缓医疗”、“临终关怀”方面的教育,其中315名参与者(96.9%)认为学习“安宁疗护”、“舒缓医疗”、“临终关怀”的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有94名参与者(22.4%)未在就读的学校接受过“安宁疗护”、“舒缓医疗”、“临终关怀”方面的教育,其中78名参与者(83.0%)认为学习“安宁疗护”、“舒缓医疗”、“临终关怀”的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
2.4 来自不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调查对象在舒缓疗护对学习医学重要性方面的态度
来自护理专业的176名调查对象中,172名参与者(97.7%)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来自医技专业的29名调查对象中,28名参与者(96.6%)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163名调查对象中,148名参与者(90.8%)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来自其他医学专业的46名调查对象中,41名参与者(89.1%)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来自预防医学专业的5名调查对象中,4名参与者(80.0%)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
2.5 来自不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调查对象深入学习舒缓疗护内容的意愿
来自预防医学专业的9名调查对象中, 5名参与者(55.6%)非常愿意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4名参与者(44.4%)可以尝试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 来自医技专业的31名调查对象中,15名参与者(48.4%)非常愿意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16名参与者(51.6%)可以尝试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来自其他专业的53名调查对象中,33名参与者(62.3%)非常愿意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19名参与者(35.8%)可以尝试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来自临床医学专业的185名调查对象中,97名参与者(52.4%)非常愿意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81名参与者(43.8%)可以尝试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来自护理专业的200名调查对象中,110名参与者(55.0%)非常愿意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80名参与者(40.0%)可以尝试了解或深入学习舒缓疗护的相关内容。
项目 您愿意去了解或深入学习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的内容吗(缓和医疗理念倡导:1.尊重生命并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过程;2.帮助患者缓解痛苦和不适症状;3.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迟死亡。)(%) 样本量
3讨论
3.1 医护人员对舒缓医疗的认知程度不高
相较于治愈性的治疗,舒缓医疗将死亡视为一种自然过程,努力提高临终病人及其家人的生命质量。本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14.3%)否(85.7%)本人或其家人正在经历严重疾病的情况,医护人员对于生命末期有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总体持可接受的态度,分别为85.1%与71.9%。虽然有了末期照顾理念的引入,但在中国,治愈性治疗方法占医疗战略的主要地位;当前的医疗在减轻临终痛苦、面对死亡方面几乎是空白的。[2]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对于舒缓医疗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
医护人员在舒缓医疗的发展中其关键作用,其工作职责不仅是治病救人,还会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乃至社会公众产生引导作用,引导他们如何看待生命走向死亡的过程及其与医学的关系。因此,医护人员应首先提高自身对于舒缓医疗的认知程度,从文化、法律、教育等角度多方面了解舒缓医疗的内容、意义,从而使患者与家属受益、医生受益、社会与国家受益。
3.2 医护人员死亡教育缺失
在上述医护人员舒缓医疗理念认知程度不高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缺失。本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64.7%)否(35.3%)经历过亲人、朋友的临终时刻或死亡,医护人员所在家庭对死亡的态度总体是回避的、消极的,分别为77%与73.7%。但与此同时,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认为对全社会进行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达到70%以上。我国多数人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联想到死亡,人们的感觉多是悲观沮丧、害怕恐惧。不只是普通人,有研究表明护生对联想到死亡或者患者的死亡也持消极态度。[3]
公众死亡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回避、禁忌。虽然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但中国人极少将死亡作为应被严肃思考的问题之一。缺少对死亡与濒死状态的科学理性的认识导致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将主要精力、财力都放在治愈性治疗方面,增加了患者在死亡前的痛苦和遗憾。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效的死亡教育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好地帮助病人和家属。[4]另一个原因在于医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被考核、应试方面,造成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相对较缺乏的现象。对生命、死亡的理解与思考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引导,也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3.3 医护人员舒缓医疗教育不足
梳理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舒缓医学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舒缓医学培训组织,还将舒缓医学教育纳入了医学教育中。我国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开展已与世界接轨,而中国本土地区则相对较落后。[5]本调查结果显示,有87.66%的被调查者了解舒缓疗护等相关概念,77.8%的被调查者是通过学校教育了解舒缓疗护的。然而,中国本土从事舒缓医学的工作人员中经过相应培训的人数较少,并且没有相应的专业认证机制,使得大多数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有调查显示参加过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学习的医护人员仅占44.1%。[6]
结合本调查的另一项结果,来自不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医护人员认为学习舒缓疗护相关课程对于学习医学是重要的,这一认同程度达到80.0%以上。且相较于其他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的被调查对象在舒缓医疗对医学重要性方面的认同程度是最高的,为97.7%。关于我国医学院校开设舒缓医疗教育相关课程的情况,有调查显示,开设临终期医疗教育的大学为12所(占25%),开设必修课7所(占58%)。[7]笔者所在学校尚未面向医学本科生开设舒缓医疗课程,学生仅能通过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中作为一个章节内容来了解相关内容,其系统性、科学性与专业性都是严重不足的。民众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医护人员有深入学习的兴趣、愿望,结合舒缓医疗的特点与优势,都构成了对医学生进行舒缓医疗专业教育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WHO Definition of Palliative Care, https://www.who.int/cancer/palliative/definition/en/
[2]宁晓红.中国缓和医疗的发展和思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5):723-724.
[3]王晓莉.对高职护生实习前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5):1281-1281.
[4]郭巧红,任小红,周丽娟,等.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9,23(2):453-455.
[5]桂欣钰,杨晶,杨丹,等.中国本土舒缓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医学与哲学(B),2016,37(12):85.
[6]赵佩英,杨燕群.临终护理缺陷的调查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3,3(2):20-22.
[7]张杰,彭琰,王治仁,等.中日两国医学院校医学专业老年临终关怀教育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3):818.
基金项目:西安医学院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项目一般课题“陕西省市级公立医院舒缓疗护发展现状调查与医学人文教育整合研究”(编号:2017SZ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