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对于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希望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我院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这个阶段内的收治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者40例,其中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的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方法,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是以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基础,进一步加用米氮平片,两者联合用药,对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相对应的治疗。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完毕之后,对其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通过对比能够进一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都要十分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数据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疾病来说,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睡眠改善情况有十分显著的提升,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使其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观察
针对抑郁症患者来说,睡眠障碍是特别典型的症状,而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某种程度上的自杀倾向,是特别重要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的病程和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数据能够充分看出,有94%以上的抑郁症患者都有某种程度上的睡眠问题,出现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对其躯体康复有严重的危害,对其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等也会形成巨大的损害。因此要高度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的治疗,其中,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药物是米氮平,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抗抑郁治疗药物,它是第一个去甲肾上腺素(NE)受体拮抗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与西酞普兰联合应用能够呈现出更为理想的效果。结合这样的情况,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接收的8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着重探讨两种药物联合在一起所呈现出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希望对临床实践的合理用药进行一定的指导,现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主要是选取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到我院进行医治的抑郁症患者,一共有80例,其中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对其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平均各有患者40例,所有患者都是睡眠障碍患者,不存在精神疾病或者器质性疾病等等,也没有严重的痴呆意识障碍等等,同时也充分排除心、肺、肝、肾病史及药物依赖等相关患者。患者在进行研究之前,都针对相关内容知情同意,然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次研究。在患者中包括男性4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最大的是69岁,年龄最小的是28岁,平均年龄是(62±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例如,年龄,性别,疾病状况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并没有充分看出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药物治疗,选用的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规格10 mg)1mg,每晚服用一次,然后进一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所呈现出的反应,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减,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20 mg,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用药,用药时间维持在2~4周。
1.2.2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患者来说,所采取的是对照组基础上的进一步联合应用米氮平片(规格:30 mg)15 mg,具体的服用方法也是每晚服用一次,在一周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的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大相应的剂量,最多不超过30 mg/次。等到患者的相关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可以酌情减量,但是要保持持续性的用药,用药时间要维持8个月左右。
1.3. 观察标准
两组患者经过相对应的药物治疗之后,要着重针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内容进行对比和分析。分别有针对性的应用HAMD-17和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相关工具对于患者的抑郁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进一步采用国际通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睡眠质量进行相对应的评价和分析,PSQI 量表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7个部分,具体来说主要有:患者本身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的时间,睡眠的时间,睡眠的效率,睡眠存在的障碍、安眠药物具体疗效,应用和日间功能,每一个组成部分按0~3分来进行积分,针对相关成分和内容的得分进行累计,然后形成PSQI 总分,总分数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证明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患者的得分程度越高说明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轻度是7~11分,中度是12~16分,重度是17~21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针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两组之间相关数据的对比差异,有相对应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相对应的治疗,治疗两周之后对其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相应的研究能够充分看出,观察组患者的 PSIQ 评分要比对照组患者有十分明显的降低,充分说明,其治疗效果和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只有81.45%,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HAMD-17及MADRS评分具体情况能够充分看出,治疗之前两者的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进行8个月治疗之后,能够看出两组患者在HAMD-17及MADRS评分情况比治疗之前都有十分明显的降低,而且观察组患者所呈现出的降低水平要十分显著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对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针对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切实有效的治疗和缓解,这样能够使患者的抑郁状态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对其病情也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所以要着重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切实有效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使睡眠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对其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米氮平和西酞普兰联合治疗的方法,这样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进一步有效治疗5-HT含量下降而造成的抑郁症两者联合应用,这样可以使患者的情绪得到充分的稳定,使其睡眠质量进一步提升,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优势。通过本次研究,针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两者联合用药的方式,要比对照组有十分明显的改进,在睡眠质量和抑郁缓解等情况都要优于对照组,p<0.05 。
4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够进一步看出在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采取米氮平和西酞普兰联合用药治疗方法,这样能够有十分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使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这种方法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彦芳,杜巧荣,李素萍,等. 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8,41(2):71-75.
[2]陆峥. 伴发睡眠障碍抑郁症的治疗[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13,46(3):179-180.
[3]张丽娟,慈明塔,吕淑波. 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和自杀观念的疗效[J]. 中国民康医学,2019,23(18):2255-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