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明确血液样本不合格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2019年某院50份不合格血液标准检验结果与相关操作资料作为对照组数据,再按照标准流程与器械进行采血复检的结果与相关操作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血液检验数据;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检验结果可知,除凝血酶原时间中标本留置时间过长的数据差异偏低外,血液量不足、溶血样本与脂血样本的数据差异较大(P<0.05);结论:血液样本不合格诱因较多,并且不合格血液样本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若要确保血液样本质量可控,必须做好流程性的监督与管控,并按照规范要求落实检验工作。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标本采集;结果影响
血液检验是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医疗手段,如果在标本管理与检验工作中存在问题,势必会造成数据错误与偏差,使患者的真实病情难以察觉,无法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足够的保障。因此,如何做好血液检验工作,便需要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7年~2019年某院50份不合格血液标准检验结果与相关操作资料作为对照组数据,再次按照标准流程与器械进行采血复检的结果与相关操作资料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明显的血液数值差异,并对比操作流程等数据的内容,以便了解血检流程内存在的诱因与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实验中,患者群体、检验时间、检验设备等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资料具备可比性。
2. 试验方法
做好对照组与观察组血液样本的整理工作,根据以患者档案进行细致划分,再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与配套试剂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验流程需严格按照血检管理机制展开,并做好流程监督与数据记录工作。
3. 统计学原理
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与统计,其中计数与计量资料对比数值需根据复检资料进行调控,并通过X2与t进行检验,确保两组数据差异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根据对比组与观察组数据对比可知,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主要可分为四类,标本留置时间较长(16例)、血液量不足或抗凝剂总量低于1.4ml(15例)、溶血标本(10例)、脂血标本(9例)。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数据可知,凝血酶原时间检验中标本留置时间过长差异较小,而其他类型的标本在检验数据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讨论
1. 血液标本不合格诱因
(1)患者因素:首先,血液采集工作前,医务人员都会叮嘱患者空腹进行检测,但是部分患者会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导致血液浓度受到影响,自然影响血液标本的可靠性;其次,部分患者对抽血抱有抵触心理,并且有些患者存在晕针、晕血等状况,当进行血液采集时,患者的心率会受到紧张情绪的影响,同样会影响血液的采集质量。
(2)医务因素:首先,受专业素质与经验的影响,部分医务人员在采血操作业务方面并不熟练,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很难把控精准的采集量,这导致血液标本的检验效果很难得到把控;其次,在血液样本采集结束后,样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送检耗时过长,此时血液极易出现凝结状况,自然会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最后,医务人员在血检器械的管理上存在缺陷,致使血液受污染等问题也数不胜数,此时血液检验的真实性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3)设备因素:血液检验流程非常繁琐,需要经历的环节非常多。其中,从采集到送检流程的器械主要涵盖了针具、检验设备、校准设备等。上述设备在长年累月的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耗,若是使用破损的器械,同样会诱发血液样本的污染问题。
2. 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
在为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送检标本不合格,如溶血、抽血不顺利、血管不明显血液采集困难、血液流进采集管是否快速等等。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检验指标,其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倾向,是手术前、口服抗凝剂、易栓症临床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指标,也是急诊科住院部患者常规检验项目。曾有相关研究发现对进行肝素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标本的不稳定性会导致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标本在采集后应及时送检。从本次研究可发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不合格标本17份为标本放置时间过长(2-4h)、15份为血液量不足(血液与抗凝剂总量<1.4ml)、10份为溶血标本、8份为脂血标本。可见标本放置过长以及血液量不足是主要标本不合格原因,临床应予以重视。另外研究发现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检验结果与复检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 血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规范化采集:医务人员在采集血液过程中所使用的注射器、试管,在使用前都必须保证干燥洁净,注射器尽量选用一次性的,盛装血液的试管要避免震荡,血液标本采集完后要立即送检。(2)在血液采集时,要先对采集部位进行消毒处理,患者手臂上的止血带不要系的过紧,时间不宜过账,抽血时要控制速度,操作不要过快,采集血液标本时,医务人员在抽血的时候需要保证使用的注射器内没有空气泡沫,血液采集完后要立即用橡皮将针头密封起来,避免混入空气,并做好标记。
(2)预防凝血:为避免凝血问题影响最终临床检验结果,在血液采集的同时,需选择适宜类型的抗凝剂,待做好配比混合后,做好血液标本的密封,并及时转交给检验部门。
(3)检测过程控制:首先,检测前,必须对检测一起进行检查,确保检查仪器不会对血液样本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其次,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分类,进而确定储存的时间以及条件。在血液检测完成后要及时将血液标本进行保存,并贴好标签,保存古城中避免试管倾斜及晃动,要轻拿轻放,对需要长期存储的血液标本在进行存储之前要进行离心技术处理,进而确保标本的有效性。
(4)血液样本保存:在检验完成后,血液检验标本时的室温最好在2d,分离后的血浆20~30℃室温中储存<4h;同时4℃冰箱可以储存1d;生化检验以及免疫学检验的标本4℃冰箱可以储存1周。
(5)加强患者教育:首先,医务人员必须提前告知患者血液检验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血液检验的认知水平,促使患者注意自身的情况,避免在抽血前出现剧烈运动进而影响到血液采集。另外,患者在填写资料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耐心的指导患者进行资料填写,在患者填写完资料后要对患者的资料信息进行仔细核对,确保患者资料无误差。
(6)加强医务人员教育:为避免影响血液检验效果,使血液检验结果更真实可靠,检验单位需定期或不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技能、知识服务平台,对血液送检的流程与操作进行严格要求与监督,以便使医务人员的检验操作更规范,避免因为操作问题影响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性;其次,医务人员需做好血液采集准备工作,针对试管、注射器等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查,如发现有破损、变形等问题需要及时更换,并严格把控器械采购的关卡;最后,再每次采血前、采血后都需要对器械进行清理,以便使采血质量得到应有的保障。
综上所述,导致血液样本检验数据出现偏差的诱因有很多,要更好的把控血液样本质量,既需做好血液采样流程性的管理与监督工作,促使检验流程与操作更加规范,同时还需做好医疗器械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以便使器械质量可靠,才能使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玉霞,郝晓柯,魏沛,等.血液标本不合格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A01):69-70.
[2]蔡文祎.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61-162.
[3]杨保英.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4]陈红霞.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9,000(0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