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镜像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镜像疗法,干预四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及上肢疼痛情况。 结果:干预后,两组上肢肌力、运动功能及疼痛评分均改善明显(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近端肌力与运动功能,缓解肩痛。
关键词:镜像疗法;脑卒中;肌力;运动功能;疼痛
Effect of mirror image therapy on stroke patients
XIA tian. (Chongqing 40002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mproved mirror image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6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irror therapy for four weeks. 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upper limb muscle strength, motor function and pain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above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P < 0.05). Conclusion: Mirror imag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uscle strength and motor function of the affected side of upper limb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relieve shoulder pain.
Key words: Mirror therapy; Stroke; Muscle strength; Motor function; Pain
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发病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躯体运动功能障碍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1]。脑卒中后,往往会出现偏瘫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相对来说,上肢恢复情况比下肢差,部分患者会因上肢运动功能迟迟得不到改善而出现肢体疼痛、肩痛等症状,长期如此还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引起焦虑、抑郁症状。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将镜像疗法运用于脑卒中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且伴疼痛的患者中,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纳入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且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卒中;②有偏侧上肢功能障碍;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肌力小于2级;④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27分;⑤神志清晰,能够配合治疗;⑥动态坐姿平衡能力良好。排除标准:①患有失语症、失用症及偏侧忽略;②患者上肢在近4个月内有创伤,如骨折、截肢、外伤或合并有其他进行性神经肌肉系统疾病;③上肢有严重痉挛;④伴有严重的骨关节及肌肉病变或畸形;⑤伴有心、肝、肾、肺等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者;⑥不愿意参与本研究者或其他影响本研究的因素。
按入院顺序编号,奇数号3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3岁,平均(60.67±9.43)岁;脑梗20例,脑出血10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17例。偶数号30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4岁,平均(61.07±8.96)岁;脑梗21例,脑出血9例;左侧偏瘫14例,右侧偏瘫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偏瘫侧别以及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药物治疗及临床专科护理。两组患者同时还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传统针灸、运动疗法及作业治疗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具体如下:
患者置于镜面桌前,使镜子位于两上肢之间,镜子正面朝向健侧,背面朝向患侧,让患者观察镜子中健侧上肢的运动成像,想象成患侧肢体在运动,然后要求患侧肢体做与健侧相同的动作,如果患者无法完成,由经过培训的治疗师辅助完成。训练动作包含以下6个:健侧肩关节前屈、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和桡偏尺偏、手指抓握和伸展以及拇指外展,每个动作重复5min,速度约为1次/S。训练时让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镜子正面,视线避开健手,使患者感觉是患手在做动作。以上训练干预时间为1次/天,5天/周,连续干预4周。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1.3.1 上肢肌力和运动功能
肌力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将外展肩关节肌力定为上肢近端肌力,手部抓捏、屈肘肌力定为上肢远端肌力。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进行评定[2],主要评价患者肩、肘、腕、手指的协同运动及分离运动,共33项,总分66分。得分越高反映上肢的运动功能越好。
1.3.2 患侧肩痛情况
患侧肩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测定[3],不同为0分,最痛难忍为10分,让患者根据自己疼痛情况在0~10之间用一个数字表示。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搜集的研究对象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处理,平均年龄、病程等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肌力和运动功能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肌力及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肢肌力及运动功能改善更为显著(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逐渐体现出了年轻化现象。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天重复同样差不多的运动训练,患者难免会有厌倦感,部分患者消极对待自己的病情,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镜像疗法运用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其功能恢复是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通过视觉反馈作用于大脑,影响中枢运动、感觉区的皮质电活动,激活运动神经元,促进脑功能重组,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5]。
本研究观察组运用镜像疗法,通过4周的干预,常规康复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得到了功能的提高。结果显示,两组上肢肌力及上肢运动功能均较干预前改善明显(P<0.05),干预后疼痛程度也得到明显缓解(P<0.05)。但观察组运用镜像疗法后,以上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可以明显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随着功能的恢复,疼痛也跟随者缓解。因此,镜像疗法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功能的有效康复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吉鸽,李进飞,徐国政等.运动姿态与肌电融合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评估系统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25(10):1172-1176.
[2] 倪克锋,罗方,潘苏琴等.中文版运动功能状态量表用于评定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8):933-937.
[3] 纪红,许莉莎,宫为大等.视觉运动想象联合肌电触发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20,24(4):783-786.
[4] 时红梅,李依芃,徐玉丽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8):847-852.
[5] 张潇,谢青,牛传欣等.触摸屏软件在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可行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6):364-36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