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带下病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价值。方法:本院于2019.03~2020.04纳入58例带下病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选出29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A组),另外29例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B组),评估两组护理效果。结果:B组病人经过干预后,其治疗总有效率,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均优于A组(P<0.05)。结论:针对带下病患者采取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具有良好效果,可促使临床疗效提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医特色护理;带下病;生活质量;艾灸
带下病属于临床妇科较为多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指女性带下量显著增多,其色、质、气味均存在异常,同时可伴有全身不适感或局部症状[1]。本病具有患病率高、病程漫长绵延难愈且容易复发等特点,多伴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病症,对女性生殖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故本研究将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于我院带下病患者治疗中,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案
1.1一般资料
本文将我院于2019.03~2020.04收治的58例带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n=29)。A组年龄为22~57岁,均值(39.42±2.75)岁;B组年龄23~56岁,均值(39.57±2.68)岁,上述一般资料(P>0.05)。
1.2方案
A组:遵医嘱使用奥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予以抗炎对症治疗,嘱咐病人多饮水以加快药物代谢,减少胃肠道刺激等;并于用药期间对病人实施密切观察确保及时发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若存在不适,需马上将滴注速度调慢并告知值班医师,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B组:(1)中药灌肠:选取鸭跖草、蒲公英及鱼腥草各25g,紫花地丁及野菊花各20g加水煎制,取汁100mI作为灌肠溶液,药液温度39℃~41℃;灌肠前嘱病人先排便,关好门窗、使用屏风遮挡,以保护病人隐私,协助其松开衣物,摆放至左侧卧位,一次性中单垫于臀部下方,将一次性输液器与灌肠溶液直接接通,用无菌剪刀将输液器下端剪开,末端10cm使用石蜡油进行润滑,将管内气体排空后使用螺旋式将肛管轻柔插人肛门10~15cm,打开输液器使药液缓慢滴入,注意液面与肛门距离应小于30cm,灌完后嘱病人保持原位,保留超过2h,促进肠粘膜充分吸收。(2)艾灸:使用多功能艾灸仪(DAJ-4型)及专用隔热垫,护士将艾灸仪携至床旁,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后,操作者立于患者右侧,借助病人手指取穴,取神阙、中极、气海及关元等穴位,穴位处使用隔热垫,再将灸头置于上方,使用缚带(松紧度可调整)进行固定,温度设置为35~40℃、时间设置为20min,叮嘱病人艾灸相关注意事项,如皮肤发红或不适需及时告知护士;艾灸开始后进行2~3min观察,病人未有不适主诉后再离开。艾灸时间达到艾灸仪会自动关机,护士将隔热垫取出,并对穴位处予以观察,以呈现潮红状为佳,1次/d,5次为1疗程。(3)中药热奄包:由炒芥子及盐小茴香各200g及100g吴茱萸制成,使用时护士先将热奄包置于微波炉内调节中火进行2~3min加热,随后取出将一次性外套于外层包裹后放于病人腰部及下腹部,放置20min。
1.3观察指标
(1)疗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带下异常情况消除、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治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带下量减少,临床症状缓解为有效;干预后未有显著变化,或者用药时症状减轻,停药临床症状复发为无效。(2)采用SF-36量表评分,总分100分,分值越大,生活质量越高[2]。
1.4数据处理
(±S)表示计量资料, [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疗效
A组治愈11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1%;B组治愈18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0%;组间比较B组显著高于A组(χ2=7.995,P<0.05)。
2.2生活质量
B组健康状况评分为(84.72±6.31)分、躯体功能为(79.23±6.76)分、心理卫生为(85.27±6.39)分,均显著高于A组(68.26±5.18)分、(62.15±5.48)分、(69.51±5.20)分(t=10.858,10.570,10.302,P<0.05)。
3.讨论
中医方面,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及盆腔炎均可归属于带下病范畴,本病主要发病机制为机体受到温邪侵袭导致带脉失约,进而使得任脉不固引发疾病[3]。中医主要治疗以温补脾肾,调理气血,消热化湿为主。
胡魏[4]等人报告中指出,使用“随症采集”方法对带下证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其住院时间,有助于患者满意度提高。本研究中,经过护理干预后,B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健康状况、躯体功能及心理卫生评分均优于A组(P<0.05),进一步证实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运用于带下病患者治疗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分析原因可能为中药灌肠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湿止痛;本文采用的艾灸仪属于现代疗法,其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将既往明火点燃艾绒方式代替,使艾烟熏燎且容易烫伤等弊端得以消除;此项技术属于艾绒与热相结合,艾绒被加热后可产生挥发物,此时病人皮肤也被加热导致其汗毛孔呈舒张状态,使艾绒内有效成分能够通过挥发方式迅速进入穴位经络,对病灶产生直接作用,从而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良好作用。中药热奄包具有温经通络、驱寒止痛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带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选择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实施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促使疾病快速康复,从而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唐丽燕,张春梅,刘晶晶, 等.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无名方治疗带下病用药规律研究[J].四川中医,2020,38(1):218-221.
[2]刘丹丹,李丰涛,卢会燕, 等.清热解毒汤治疗带下病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9,39(4):599-602.
[3]焦振素.带下病中医特色治疗和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121-122.
[4]胡魏,芦盛贞.运用"随症采集法"实施带下证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2):212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