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是一种息肉状病变(从黏膜表面超出至肠腔),在尚未明确病理性质之前统称息肉,可按病理分为:腺瘤样息肉(最为常见且包含乳头状腺瘤)、炎性息肉、错构瘤型息肉及其他息肉(增生性息肉、类癌等)[1]。息肉在临床可存在多个或单个,其中以大肠息肉症状最为明显且较为常见[2]。根据息肉症状轻中程度不同可采取药物(中西药物)、冷冻、镭射、套扎、经腹、肠镜及经肛门等多种治疗方法。
一、病因
结肠息肉属于息肉类型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3]:大多结肠癌患者是由结肠息肉发生恶变而造成的。因此,结肠息肉具有极大的危害性,需给予高度重视,那么结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呢?这可能与以下几点因素相关:①遗传因素:部分多发性息肉患者是由父母遗传而留有存在缺陷的APC等位抑癌基因,但由于其出生时另一结肠上皮内是正常APC等位基因,因此,若发生此等位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腺瘤出现在突变部位,此类突变被称作为体细胞突变。注:遗传率男女均相同,故若存在结肠息肉家族史应当重视预防发生结肠息肉。②炎症刺激:若肠粘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则极易诱发结肠息肉。此主要是由于患者肠粘膜长期存在水肿或充血情况而造成的,且黏膜具有发生溃疡糜烂时自行愈合的特点,导致不断收缩疤痕,从而使息肉状形成,再加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则会出现阻塞腺体,进而诱发结肠息肉。③黏膜损伤:主要诱发结肠息肉的一种因素为黏膜损伤,若存在粪便粗渣或其他异物长期刺激肠粘膜上皮细胞,则可导致直肠黏膜持续受损,从而造成细胞增生异常进而使息肉形成。④长期腹泻:大多病患存在易过敏肠道黏膜情况,在不健康饮食后可导致发生无原因腹泻,如:适用油腻食物、刺激性食物、海鲜及饮酒等。若长期处于此类状态,肠粘膜则会形成慢性炎症,极易致使生长肠道息肉。⑤长期便秘:此类病患常几天才进行一次排便,导致肠道内长期堆积粪便,产生各种毒素,给肠道黏膜上皮带来较大刺激,造成其发生慢性炎症,损伤肠道黏膜,从而形成结肠息肉。⑥不良生活习惯:大多结肠息肉患者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而造成的。如:长期吸烟可导致腺瘤形成,吸烟史<20年常形成小腺瘤,而吸烟史≥20年则常形成大腺瘤;日常饮食中不食或少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则结肠息肉发生率增多,反之减少。⑦胆汁代谢紊乱: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行胆囊切除术与胃空肠吻合术后,可发生胆汁排除时间与流向改变,导致胆汁酸含量在大肠内提高,从而造成息肉出现。注:胆汁酸具有使直肠黏膜发生癌变或瘤腺息肉功能。
二、结肠息肉的危害
结肠息肉可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具体包括:①结肠息肉在最早期可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不适情况,在之后可出现改变排便习惯情况,如:便秘、腹泻及便前腹痛等。注:还可出现脓性黏液血便与黏液便等。②结肠息肉由于吸收毒素与溃烂肿瘤失血大多可造成患者发生乏力、贫血、消瘦、低热及浮肿等情况,其中以消瘦与贫血为主。③随着结肠息肉病情加剧可形成肠梗阻(完全型低位肠梗阻与不全性低位肠梗阻),如:腹部出现绞痛或胀痛、腹胀、便秘及便闭等。④由于结肠息肉一般为瘤体或侵润网膜及周围组织黏连肿块,有不规则形体与质硬等情况,可导致伴随肠管出现一定程度活动,肿瘤侵润在晚期最为严重且可固定肿块。
⑤晚期的结肠息肉大多表现为浮肿、腹水及黄疸等肝转移征象,还具有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前凹直肠肿块及恶病质等远处转移扩散情况。⑥结肠息肉可导致结肠右半肠腔相对宽大,在此处形成较稀粪便,加上淋巴丰富与结肠血运的强吸收能力,致使多为软癌肿瘤,极易发现坏死、溃烂,从而造成出血感染。在临床上多以中毒为表现症状,但随着病情加剧也可导致肠梗阻出现。⑦结肠息肉还可形成结肠左半癌,导致结肠左半肠腔较狭小,在此处形成黏稠粪便,加上此部位常存在侵润型癌,致使肠腔一般呈狭窄环状。在临床上可早期发生肠根阻,甚至形成急性梗阻。
三、结肠息肉的预防
由于结肠息肉的危害性较大,因此,我们应采取早期预防措施以防止其发生,如:①女性可采取阿司匹林进行预防结肠息肉。由于女性部分具有常见的一种变异遗传基因,可有效使阿司匹林分解减缓,若坚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有效使结肠息肉发病率得到降低。注:此方法仅适用于具有变异遗传基因女性,反之并不能降低发生结肠息肉的危险。②结肠息肉可通过补钙得到有效预防。钙可极大程度协助机体对抗结肠癌与结肠息肉,对于发生过此类疾病患者同样具有有效效果。有研究发现[4]:每日补钙人群复发结肠息肉的风险可降低15%-35%。因此,可多食花椰菜、牛奶及其他乳制品等富含丰富钙质的食物,还可食富含丰富维生素D的食物以帮助机体进行吸收钙,可有效使结肠直肠癌风险降低,如:适量摄入鱼、蛋黄、动物肝脏及乳制品(添加维生素D)。同时,还可进行充分晒太阳来使一种存在于皮肤中的化学成分转变成可为机体吸收的维生素D。注:若未充分晒太阳与喝牛奶等,可通过食用维生素D+钙的复合剂以进行补充。
四、小结
结肠息肉属于在结肠黏膜表面上出现的赘生物总称,过度的增生结肠粘膜细胞可导致黏膜局部向肠腔内隆起并突出生长[5]。其主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临床表现大多是黏膜表面呈半圆形隆起或形成丘状,而主要症状为腹痛不适及腹泻,其次伴有便秘及便血。由于结肠息肉具有隐秘性发病特点,极易被忽视不见,故预防结肠息肉发生十分必要,另外若一经发现此疾病发生应立即给予干预治疗,以防止产生癌变,从而使结肠癌发病率降低。因此,结肠息肉的预防与早期干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应当给予此疾病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刘静,林国南.腺瘤样结肠息肉基因在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脂肪代谢过程中对线粒体的影响[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39(5):641-645.
[2]张莉,潘晓莉,任宏宇, 等.单发与多发结肠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1):1244-1247. .
[3]王菲,李松湖,金镇勋.中老年结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及内镜治疗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7):4141-4143.
[4]张海玲,马春涛,刘欣.3项指标在结肠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4):435-437,442.
[5]高智,屈亚威,刘海峰.结肠息肉大小、异型增生与胃发生肠上皮化生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54(2):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