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是其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综合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功能逐渐下降,并且有研究表示,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年龄的增长呈正比,也逐渐成为导致老年人住院治疗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中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治疗和预后都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是老年患者当中,心力衰竭仍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老年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出现退化,其心血管的结构也在慢慢改变,另外由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影响,老年人相比于年轻人更容易患上心力衰竭。由于机体功能的下降,老年人心脏的变时性反应和正性肌力作用有所减弱,所以其心室压力增高、心室充盈,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所以说,在这种状况下,不论对心脏产生生理或是病理上的刺激,都会导致心脏的反应能力受到损伤。
首先从发病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减弱,肾上腺素对于心脏的刺激性降低。老年人体内的G蛋白和想氨酸腺苷酸环化酶偶联不如青中年人敏捷,腺苷酸环化酶的数量和活性都有所降低,所以老年人的心脏对于交感神经兴奋刺激的适应性就会有所降低,从而导致体内CAMP含量的升高。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年人的最大心率、心脏的峰值收缩力基本上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其次从病理进展的角度看,年龄的增加改变了心室的舒张充盈程度。所以老年心力衰竭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就是舒张性心力衰竭。心肌主动舒张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心室充盈的效率,并且这个效率直接体现在等容舒张期和快速充盈期早期。但是,老年人的心肌出现衰老,所以钙离子复位也会出现延迟,这是导致心室舒张迟缓、舒张不完全、肌球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心室收缩功能的降低也会影响心室的舒张,心肌细胞由于过度衰老变得较为肥大,细胞中大量沉积胶原蛋白、淀粉样蛋白、脂褐素等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会降低心肌顺应性,同时也会增加心肌的僵硬程度,所以如果心脏负荷增加,老年人的心脏充盈可能会受到损害。并且,衰老导致血管僵硬。由于胶原含量增加、非酶胶原与糖基化终末产物交联以及弹性蛋白纤维断裂,老年人大、中型动脉的动脉管壁细胞外基质发生结构变化。此外,由于内皮一氧化氮的分泌减少和血管紧张素II的信号传导增加,老年人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受到损害。这些变化增加了心脏的后负荷,从而增加了老年人群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增加其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
老年心衰的流行现状
在21世纪,心脏病的临床研究中,重点放在了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上,这也是心脏疾病史上继续解决的两大问题。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明,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年龄关系密切,同时超过80%的心衰患者都是老年人,并且该人群的5年生存率仅为25-50%,和大部分恶性肿瘤相比更低。心衰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人,其发生猝死的机率是正常人的5倍,由此可见心衰对于老年人的危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临床中心衰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升高,现已成为老年人群众最为常见的死亡和住院原因。
心力衰竭的死亡率很高,甚至超过了大部分癌症的死亡率。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1年和5年死亡率也随之上涨。60岁老年心衰患者,其1年死亡率和5年死亡率分别为7.4%和24.4%,而80岁以上的老年心衰患者,这两项数字则变成了19.5%和54.4%。有一项针对老年心衰患者的研究表示,65岁至80岁老年心衰的患者,其五年死亡率上涨了20.7%。
老年心力衰竭的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如今临床中对于心衰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心衰患者的预后也随之改善,但是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来说,其预后效果仍然不容乐观。中国心衰注册研究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左室射血分数、年龄和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有密切关系。所以说,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我们除了要不断深入治疗研究,同时也应该加强随访,从而能够更加详尽和具体的提高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表现。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规用药包括、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抗、阿司匹林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用到所有常规药物,尤其是老年患者,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避免误吃。另一方面,老年患者也不能盲目用药,比如临床中研制出很多治疗心衰的新型药物,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等等,虽然这些药物针对心衰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一定要遵医嘱用药,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在饮食方面,老年心衰患者需要每天注意饮水量,并且控制食盐摄入量。如果每天饮水过多,有可能会增加心肌符合,从而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加重。并且钠盐的摄入过量也会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出现水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机体健康。除此之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还需要做好防寒、抗感染等措施,避免出现呼吸道感染从而加重疾病。
小结
总的来说,心力衰竭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患有心力衰竭的老年人需要注意,首先要了解自己的病情,不能盲目服药,同时在生活中要纠正不良习惯,调整机体状态,避免感染,如果出现病情加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