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小儿脑瘫的主要原因在于脑损伤,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由于脑瘫患儿需长时间的治疗时间,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为此患儿在治疗期间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以及精神压力,病情呈现为进行性发展,患儿智力发育受限,为此需要展开有效的家庭康复训练。
1.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
脑瘫患儿运动姿势处于异常状态,在病情发展期间肌张力发生改变,为此不能独坐,在扶站时出现明显的剪刀步、尖足现象,出现明显的运动障碍情况,患儿在12个月内不能实现独立站、坐,此外自身语言、识别能力出现明显的发育迟滞现象,导致患儿面部表情出现异常状态。
2.家庭康复训练重要性
脑瘫患儿以及神经发育障碍的儿童具有长期、复杂的康复需求,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是目前最好的解决措施,近年来以家庭为中心的康复护理模式已经逐渐让人们有所了解,将家庭、医疗结构相结合,促使患儿和父母之间展开信息交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护理支持,以便于充分意识到家庭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在脑瘫患儿家庭康复护理期间需要一个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展开家庭康复护理模式,遵循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落实具体服务理念和核心,涉及内容包含家庭参与、协助工作、互相支持和尊重等,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明确具体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3.家庭康复训练计划
展开家庭护理干预的主要目标包含制定具体家庭延续性康复训练,定期展开脑瘫相关知识讲座,同时发放脑瘫康复训练的宣传资料,通过此类方式加强教育指导,同时落实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指导家属学习对于患儿的护理技巧,展开智力刺激。
在脑瘫患儿正规综合治疗的同时需要展开康复护理指导,由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病情发展制定具体家庭康复训练计划,通过定期走访指导家长充分掌握具体家庭康复训练措施,在康复护理期间需要家庭配备相关训练器材,明确家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患儿展开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指导。通过落实日常生活训练方式进行患儿语言、行为等能力的提高,实现动作平衡协调、智能开发的康复效果,定期进行随访,评估具体康复训练内容。
4.家庭康复训练模式
4.1延续性康复训练
家庭护理模式是医院护理内容的延续,在家长、亲属陪同下获得优质护理服务,这对维持和巩固康复效果具有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家长陪同患儿时间,有利于培养患儿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对促进患儿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为了提高对于家庭康复的支持力度,由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制定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方案,定期举行脑瘫知识讲座,通过发放脑瘫宣教资料等方式,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康儿童发育知识,明确脑瘫的高危因素,展开早期康复治疗以及日常生活护理等相关内容,引导患儿独立完成康复训练内容。
4.2家庭心理康复
据调查研究资料表示在家长得知患儿为脑瘫后,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也并不相同,有部分家长会逃避现实,在患儿接受一段时间治疗措施后会接受现实,帮助患儿康复;但是也有部分家长陷于疾病影响,无法自拔,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儿康复治疗具有直接影响。为此面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功能状态的患儿以及家长,需要明确告知家长心理疏导工作,展开针对性的安抚和劝导,从而帮助患儿消除障碍,正确面对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到患儿康复训练中,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4.3药物安全教育
脑瘫患儿和健康儿童进行比较具有较多的不安全因素,为此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患儿家长的安全教育,以便于患儿充分掌握具体安全方法以及措施,提高家长对于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在落实脑瘫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结合具有改善脑功能效果的药物展开综合治疗。但是大多药物价格比较昂贵,需要长时间用药,家庭经济负担较为严重。此外在用药之前需要向家长详细讲解药物效果以及可能起到的不良反应,进行药物剂量的严格执行,同时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指导家长对于药物准确认识,明确药物对疾病起到的治疗作用,避免过度依赖药物作用出现滥用现象。如果脑瘫合并癫痫的孩子,要先进行抗癫痫治疗,待癫痫控制、脑电图改善再进行康复训练。
5.家庭康复训练具体方法
5.1头部控制训练
指导患儿展开俯卧位抬头运动锻炼,同时告知家长展开俯卧位拉坐的准确方式,联合应用追光、追声、竖抱等运动锻炼方式,要求患儿头部保持为直立体位,促使患儿头部保持正确的姿势。
5.2手眼协调以及抓握功能训练
由于脑瘫患儿缺乏手眼协调能力,为此在康复训练期间做到耐心、细心,做好具体护理动作,遵循由简到繁且精细化的动作训练原则,首先展开抓物训练,其次陪伴患儿展开搭积木、抓木块、拼图等日常训练形式,做好关于手部的精细动作训练,展开捡黄豆或者捡线头等锻炼方式,逐渐帮助患儿自行展开执筷、执勺等操作方式。
5.3肢体平衡功能
展开运动疗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进行患儿残存运动功能的改善,从而抑制不正确姿势反射,引导患儿展开正确运动,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为维持患儿自身平衡,包含训练形式为过障碍物训练、上下楼梯以及步行等。
5.4扶持站立
在训练期间由家长进行患儿腋下扶持,保证双下肢稍稍外展,保证双足处于放平,下肢可负重,尽最大可能确保患儿站稳,逐渐将扶持站立过度为双手、双肘站立,实现患儿自行扶物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