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对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10月~2020年2月在我院眼科接受救治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行单纯针灸治疗(对照组40 例)和中药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40 例)。以10d 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 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症候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行补中益气汤联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中药;针灸;生活质量
动眼神经麻痹病因复杂,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展开治疗。近年来,以针药结合为主要方法的中医疗法在动眼神经麻痹临床治疗中逐渐得到推广[1]。本研究选取80 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探讨单纯针灸治疗与针药联合治疗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2月在我院眼科接受诊治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获取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2 例;年龄25~74 岁,平均(43.62±5.71)岁;病程1~64 d,平均(28.14±4.96)d;发病原因:脑血管病15 例,炎症因素7 例,外伤造成8 例,糖尿病6例,原因不明4 例。观察组中,男27 例,女13 例;年龄23~72 岁,平均(43.51±5.62)岁;病程1~62 d,平均(28.09±4.75)d;发病原因:脑血管14 例,炎症因素8 例,外伤造成7 例,糖尿病6 例,原因不明5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就诊后,均对原发疾病展开积极治疗。对照组行单纯针灸治疗:取穴为眼周穴位:上晴明、承泣、太阳、球后、瞳子髎,体穴:双侧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百会。施针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对所取穴位处皮肤仔细消毒,以毫针行针。晴明、承泣快速直刺进针,慢捻轻提,进针深度为0.8~1.2 寸。风池穴得气后不留针,其他穴位得气后以捻转补法留针,时间30 min;足三里应用补法,合谷、阳白及攒竹等穴应用平补平泻手法。注意为风池穴行针时,进针针尖应对准对侧眼球给予强刺激,让针感达眼部。出针后至少按压3 min,避免皮下出血。每日为患者针灸1次,连续治10d为1 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d 再继续下一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补中益气汤治疗,方药组成:生黄芪、炙黄芪各30 g,党参、川芎、柴胡、生白术各10g,当归、升麻各6g ,炙甘草5g。若患者舌质暗紫,加鸡血藤、丹参各20g;若舌苔腻,加车前子、茯苓各15 g。诸药每日1剂用水煎制,分早晚温服。中药治疗随针灸治疗开始,10d 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间隔2 d,共用药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标准对疗效展开分析。②利用郭淑芹等[3]采用的动眼神经麻痹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方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展开评定。③测定治疗前后患者瞳孔大小。④以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中文版(SF-36)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⑤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P﹤0.05)。
2.2 中医症候积分与瞳孔变化情况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与瞳孔变化情况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观察组有1 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为轻微恶心,但未对治疗造成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是2.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眼神经麻痹为中医的“目偏视”“上胞下垂”及“视歧”范畴。中医认为,这一疾病和“虚”“瘀”二要素有关。中医理论自古认为久病则机体必虚,且可致瘀,眼睛为脏腑精华、血气所在,一旦机体血气亏虚,眼皮自然可缓纵,在眼睛上垂复,进而影响眼睛的睁开。肝脏藏血,如果机体血液供应不足,眼睛难以获营养,可出现视物成双问题。同时,机体血气虚弱可导致血液运行受到阻碍,进而引发血瘀,血瘀又可致使血液运行难度进一步加大,导致血气虚弱问题进一步严重,恶性循环之下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若血气难以通达,那么筋脉就会变得迟缓,最终可引发动眼神经麻痹。
本研究中,我院为动眼神经麻痹患者行针灸治疗,以眼部四周的穴位为针灸穴位。对上述穴位针灸,可对病所直接发挥作用,促使眼部静脉重新畅通,恢复眼部的血液供应,调节气血使之通畅,进而消除虚与瘀给眼部造成的影响。本次研究对照组单独以针灸展开治疗,所选穴位主要是上明、攒竹、太阳、晴明、阳白、承泣、四白等穴,对这些穴位针灸,均可促使经络疏通,对足三里与三阴交针刺,可养血补气,对百会穴与风池穴针灸,可开窍醒脑,对太冲与合谷针刺,可祛风通络。需注意的是,针灸治疗期间,对上述穴位所用手法均是补法, 而对诸穴加以配合使用, 可补血益气、疏通经络,促使标本同时获得治疗,患者症状自然可以改善。展开针灸治疗,同时加入中药治疗,其中中药为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制作。脾脏对肌肉有主管之功,处方中通过黄芪来健脾益气,旺盛血供,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使得血液顺畅流通,进而解除血瘀。柴胡发挥平肝熄风之效;当归有养血活血、补血调经之功;川芎可祛瘀止痛、活血行气;桃仁可活血祛瘀;赤芍有凉血消肿、行瘀止痛中;红花可散瘀止痛、活血痛经。将诸药联合应用,可补血活血、通络祛风、行气化瘀。
总而言之,针灸联合中药对动眼神经麻痹有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患者接受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元玥,赵世红.动眼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相应临床特征[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7,38(1):91-9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郭淑芹,任红,曹艳霞,等.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13,23(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