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时基金项目一定要保留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20年4期   作者:林小芳
[导读]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决定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而能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秩序以及全球治理问题
        摘要: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决定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而能不能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秩序以及全球治理问题,关系着人类能否过上理想的生活。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对人类朴素的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种回应,是中国应对全球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将之与《大学》的“絜矩之道”这一中国古老的思想作对比研究,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内含着中国传统义利观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所提出的“建设五个世界”的主张也是符合民心与现实的。
        关键词:絜矩之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义利  和而不同  民之好恶

        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述,包括:“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北京: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以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这是应对全球治理当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
        根据张森林教授的梳理,“‘命运共同体’的提法在2011年首次出现于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2012年首次提出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国际场合的提出,则是在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中。此后,习近平在包括2015年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2017年日内瓦联合国‘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201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国际国内多个场合的重要讲话、演讲和报告中,不仅不断地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劲呼吁,而且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含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认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基本方略。”[ 张森林:人类理想社会境界追寻的新内涵及实现的新路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基本上可以使我们看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线索,可以稍加补充的是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它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追溯其出现的现实背景,一方面是世界大势,国际问题的交锋与推动;另一方面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当然,关于背景,如果要追,可以追得更深远的是这种理念萌发的思想背景,而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种理念也是必要的,本文就是试图在这个地方着力。
        从思想背景来看,人类自诞生之初,应该就包含了这种共同体生活的朴素的设想与美好的愿望,不同的文明应该都不会缺少。如,根据张教授的论述“据考证,‘共同体’源于古希腊词语‘koinonia’,意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美好的城邦共同体构思,描绘了一种符合善和正义的理性共同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体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政治学》中,不仅明确使用了‘共同体’(koinonia)概念,而且追求实实在在的城邦共同体,认为人们基于‘共同善’和‘共同利益’建立共同体,以‘谋取优良的生活’。”[ 同上。]这是西方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文明的资源来进行解读与说明。在中国,当然也不少,如“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仁者与万物同体”等等,不过,我们说明一种理念,不能只是笼统的从概况上来进行说明,而是要将其中的节次一一推明,笔者此篇就是尝试通过探讨《大学》中谈到的“絜矩之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对比联系来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的丰富内涵。希望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会当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絜矩”出自《大学》治国平天下章,此章开首言:“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在“治国平天下”章之前,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其他条已作了专章的阐释,“治国平天下”为最后,到得治国平天下,以絜矩为言,说明絜矩为治国平天下最主要的原则。而《朱子语类》中说:“絜矩之说,不在前数章,却在治国、平天下之后。到这里,也是节次成了,方用得。”[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5页。下文简称《语类》。]成了什么节次呢?可以肯定的是,前面的条目已经做得相当程度了,另外《大学章句》言:“老老,所谓老吾老也。兴,谓有所感发而兴起也。孤者,幼而无父之称。”[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页。下文简称《章句》。]上面的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长上,抚恤孤寡贫弱之人,而民有所观,感发兴发。兴发什么?兴发其老老,长长,恤孤之善心也。孝、弟、慈三者在古代政治中是作为原则的存在,其有之于身,有之于家,有之于国,则国治矣。由此上行下效又可见人心之所同也,所以“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是以”点出所以能絜矩的原因与根据,连着开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则又知絜矩之方向在治国、平天下。《章句》中“是以”后接“君子必当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间各得分愿,则上下四旁均齐方正,而天下平矣”[ 同上。],孝、弟、慈行于天下,则天下平矣。如《章句》言:“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同上。]能絜矩则能治国平天下,不能絜矩则不能治国平天下。在今天的国际政治中,即要求本身政权是正义的、善的,推此以及于世界,推动全球治理的方向向人类追求的基本原则上走,而不是利益导向、霸权导向。这当然也跟中国传统的义利观相关,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即所谓利生于义。
        朱子解絜矩为“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 同上。]意思是拿着矩尺上下四旁的度量,使上下四旁均齐方正。度者,以理度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同理同,所以能度,此又不是权谋术数之谓,乃以人心之所同然者度之,所以后文言以德为本,朱子谓即明德也。盖心有不正,便不能度也。心正,则一人之心即千万人之心,所以能度。如秤锤,必准然后能称物。所以为方,乃因其所同,推以度之,使人皆得此理也。自家既老老、长长、恤孤,要使天下人亦老老、长长、恤孤,于此便不止于兴起其心,要其得遂此善心,也就是要帮助天下人能实现自己这样的善心。如《语类》言“‘上老老而民兴孝’,是化;絜矩处,是处置功用处。

”[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2页。]前者是上行下效,未说到絜矩,下效了之后如何,是絜矩。又言“到絜矩处,是就政事上言。若但兴起其善心,而不有以使之得遂其心,则虽能兴起,终亦徒然。如政烦赋重,不得以养其父母,又安得以遂其善心!须是推己之心以及于彼,使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方得。”[ 同上。]自家愿上事父母,下育妻子,便使人人皆能上事父母,下育妻子,是乃举此加彼。又言“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心也;能遂其人之兴起者,圣人之政事也。”[ 同上。]这样的原则用在今天国际政治的环境当中,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表述来概括,就是在2016年新年祝词中说的:“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中国人民有这样的愿望,付诸这样的努力,成就这样的事业。这样的理念是人类的善本身,如果中间没有其他东西的阻隔,相信这样的愿望是朴素而普遍的,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都能生发的。而如果这种愿望在国际中得到真正的倡导和实行,那么就会达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局面。这仍需进一步说明。
         说到具体如何絜矩,《大学》言:“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絜矩为三折说,我居中而言上下、前后、左右,好似一人立于球心,无事不絜矩。所有关系中皆当如此,如父母-我-子女,上级-我-下级,强邻-我-弱邻等等,对于一名普通人,父母在我之上,儿孙在我之下。我希望儿孙孝敬我,我却不去孝敬父母;希望父母待自己以慈,自己却不能以慈待儿孙这就不是絜矩。以此类推出絜矩是,如果我厌恶上级对待下属的态度,就不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如果我厌恶下属对待上级的行为方式,我就也不要用同样的行为方式对待我的上司,这就是絜矩之道。在国际上来看,我受霸权之欺凌,便不以霸权欺凌于他国。以“毋”言之,这涉及到中国人在处理与他者关系时的原则。就是怎样处理人我关系,我们熟悉的是“恕”,即所谓“推己及人”,恕亦是絜矩之意,絜矩也是爱人之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所论及的是以己待人,也就是彼、我两个行动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两折说”,而絜矩之道是“上之人所以待己,己又以待人”,也就是“他—己—他”三个行动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是“三折说”。在絜矩之道中,“己”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要做到以己度人,“推己”、“尽己”,要合于忠恕之道;另一方面,如果一端给予我的是不好的、负面的影响,就需要发挥“己”的主观能动性,判断、纠正错误的作法,而把好的、正面的影响施于另一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被拿来与基督教处理他者关系的“爱人如己”作比较,基督教认为他们的原则是金律,而认为我们的原则是银律,理由在于我们常作消极表达,不如基督教之积极。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怎样是积极,怎样是消极,可能有待考察。将他者安置于放在他者的位置恐怕是更自然的,他者如果是除我以外的其他人,则是由近及远,由近及远不意味着对远者是漠不关心的,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正是说明了这一点,由近及远只是从一种本来存在之秩序上来说。基督教的原则之无远近之分,则无具体而只有抽象,无具体之抽象必为幻像。由此,看似积极的,却走向消极;看似消极的,却至积极。我们也可以表达“爱人如己”,但绝不是抽象的,因其位置安放得当,能爱得恰当适宜,所以是充实饱满而没有凌越的。那么它是和而不同的,而不是强要他人同于我的绝对一元追求;也不是阿附于他人的同流合污。这里面有两个意思要说明,第一人我关系要放回它本来之中,它中间节次天然存在,不可抹杀;第二要由我及人,但是是“及人”,而不是“强人”。也就是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中,各国用力于根本的发展自身是第一义的,“己”之树立当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尊重于他人,延及于他人,那么他人之来乃是“近者悦,远者来”的自主、自为的自然事件,而不是“强扭的瓜”。
        其实怎样处理与他者的关系,决定着我们在国际当中怎样立足以及怎样和他国相处,以及决定会采取什么样全球治理方略。在上文已经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在包含了两个内涵,一是它符合是公义的,在这一点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你认为你所做的是公义,我认为我所做的是公义,他也认为他所做的是公义,谁也不能说服谁。那么这就需要有上文所提到的第二个内涵和而不同,相互之间尊重彼此所推崇之公义。然而这仍然会产生问题,就是,既然大家所认公义不用,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谈什么全球治理了,个人管好个人就可以了。这在现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张立文教授所言的那样,“信息智能革命和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神经技术、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万物联通、交感相应,世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在世界的大网络中,一个人、国家、民族只是这个大网络上的一个纽结、交叉点,这个纽结、交叉点是与其他的纽结、交叉点联接在一起的,一个纽结、交叉点坏了,就会使整个网络失效,犹如鱼网破了,鱼就从破网的纽结处跑了。这也犹如地球村、太空船,船若漏水了,还翻了,整个船上人就会落水,就有生命危险,自然达不到船要去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张立文: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纪念孔子诞辰25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论文集》。]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大家都赞成的共识。
        《大学》接着絜矩言好恶,则谓:“‘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好恶正反两面言之,关于所好者、所恶者何?《语类》中有“问:‘絜矩一条,此是上下四方度量,而知民之好恶否?’曰:‘知在前面,这处是推。‘老老而民兴孝,长长而民兴弟,恤孤而民不倍’,这处便已知民之好恶与己之好恶相似。‘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便推将去。”[ 同上,第362页。]后文之言尚贤斥佞、贵仁轻财也由此,所以朱子又在章末结之以“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意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 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3页。]。也就是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以全世界人民之好与恶来作为凝成共识的基础,比如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和平而不希望战争,都希望清洁而不是污染,都希望繁荣而不喜欢贫穷。而在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目标的阐述:“‘建设五个世界’,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倡导,乃以好恶见絜矩,成就絜矩。《语类》言:“在我之上者使我如此,而我恶之,则知在我下者心亦似我如此,故更不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来待下人。如此,则自家在中央,上面也占许多地步,下面也占许多地步,便均平正。若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来待下,便上面长,下面短,不方了。下之事我如此,而我恶之,则知在我之上者心亦似我如此。若将所责下底人之心更去事上,便又下面长,上面短了。左右前后皆然。待前底心,便折转来待后;待左底心,便折转来待右,如此便每事皆如此,则无所不平矣。” [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3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大学校基金课题资助立项项目
]与他人交,便有絜矩之道。自家在中央,作为这个核心的存在,当推此及彼,推动全球治理良性运行,这是人类未来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