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言语构音训练的个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唐建荣
[导读]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构音障碍的训练方法。

广西南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唐建荣 530299

【摘要】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构音障碍的训练方法。方法:以1名存在构音障碍的轻度孤独症儿童为干预对象,采用单一被试单基线A-B实验设计,比较训练前后的儿童的声母、韵母、声调及整体构音清晰度。结果:该名孤独症儿童的声母、韵母、声调及整体构音清晰度得到较大的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极其显著。结论:对存在言语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实行有针对性的构音训练,能够提高其语言清晰度,改善其言语状态。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构音训练;语言清晰度
        1.引言
        近年来,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作为特殊教育与康复的一个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多数存在言语语言障碍,其中有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明显的构音障碍。构音障碍又称发音障碍或构音异常,是指由咽、腭、舌、唇等发音器官结构异常或构音器官在构音的过程中,构音部位发生错误或呼出的气流方向、压力或速度不准确,甚至整个构音动作不协调,以致语音发生错误的现象。构音障碍不仅严重影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还将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导致儿童自卑、胆怯等不良性格的形成。目前,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仅仅限于探索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征或语言教学的经验总结和介绍等,关于孤独症儿童语言或言语训练的实证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对一例轻度孤独症儿童的言语构音障碍进行评估和矫治,简要探讨对轻度孤独症儿童进行言语构音训练的方法,进一步丰富孤独症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实证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红红,女,2015年10月30日出生,该儿童从出生至今一直吃以流质食物为主,存在明显的构音障碍。2019年3月在某机构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经评估,该儿童在言语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呼吸方式异常、呼吸与发声不协调,响度偏低、共鸣异常及构音不清等问题。口部运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下颌分级运动、下颌转换运动不灵活;唇肌力偏低,唇闭合不够紧,圆、展唇不充分,圆展交替不灵活;舌的肌张力较高,舌向下运动不充分,不能向右,不能上抬,不能左右交替,不能上下交替,马蹄形运动未形成、舌两侧缘、舌前部、舌后部均无法上抬.构音语音方面:声母仅会发b、m、d,其余声母均未习得;韵母除已习得a、e、i外,其余韵母均未习得;声调已习得第一、第二、第四声调,三声调未习得。对该儿童进行了构音语音能力的评估,构音清晰度为8.33%,其中声母构音清晰度为0%(0/23对),韵母构音清晰度为:3.33%(1/10对),声调构音清晰度为66.67%(声调音位对2/3对)。因此对该儿童进行言语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2.2评估方法 
        本研究对该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进行评估,主要采用“启音博士构音评估与训练仪”(Dr.SpeechTM)中构音语音评估50个词作为测试材料,治疗师播放“启音博士构音评估与训练仪”中构音语音能力评估的50个词,然后让患儿复述,每个音读三遍,记录其语音资料,对儿童复述的语音进行判分,目标音发音正确记为“1”,发音错误或遗漏记为“0”,最后统计构音的清晰度。
        2.3训练方法 
        本研究对该儿童的构音障碍主要采取了口部运动冶疗和构音语音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患儿评估结果报告分析对其现存问题进行综合治疗,主要有口部运动治疗、声母及韵母音位构音异常矫治和重读训练等三部分组成。该儿童每周一至周五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训练持续30分钟。
        口部运动训练主要以下颌、唇、舌的相应运动障碍为针对性治疗。该儿童的下颌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下颌分级运动、下颌转换运动不灵活等现象,针对下颌分级控制不稳定的表现,主要采用拉伸咬肌法提高咬肌肌力,采用低位控制法、大半开位控制法、小半开位控制法及高位控制法提高下颌分级控制的能力。针对下颌转换运动不灵活现象,将下颌低位、大半开位、小半开位和高位四种不同位置的交替转换运动来完成,同时加上不同位置的韵母音位的转换训练进行训练。针对该儿童唇肌力偏低,唇闭合不够紧,圆、展唇不充分,圆展交替不灵活、唇齿不能接触等现象,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提高唇肌力,其中针对该儿童上唇肌张力过高主要使用“按摩面部法”、减少上唇回缩两种方法降低面部和唇肌张力,针对该儿童下唇肌张力过低主要使用抵抗法和唇部拉伸法提高下唇肌张力。针对唇闭合不够紧,圆、展唇不充分,圆展交替不灵活、唇齿不能接触等现象,分别使用唇按摩、出声吻、发唇齿音等方法去解决相应的唇运动障碍。针对舌的运动障碍,先是主要采用向上刷舌法、横向刷舌尖法、一二三拍打法等增加舌的感知觉,采用推舌法、侧向推舌尖法、上推舌体法等技术来提高舌肌肌力。用舌向下伸展、舌尖向上伸展、舌尖舔嘴角、舌尖顶脸颊等技术提高舌向前、向下、左右运动能力,通过舌与上齿龈吸吮、舌尖发音、按摩刷刺激法等技术提高舌的马蹄形上抬运动的能力,通过敲击舌中线刺激法提高舌根(后部)上抬运动能力,通过舌侧缘刺激法、向下压舌侧缘等技术提高舌侧缘上抬运动能力,针对舌前部上抬运动障碍主要使用舌前位运动训练法和舌前部拱起等治疗技术。
根据该名儿童目前的生理年龄,应习得声母第一阶段至第四阶段的发音,即/b、m、d、h、p、t、g、k、n、f、j、q、x、l/的发音,但该名儿童有许多声母发音未习得。针对该儿童声母音位构音异常的情况,为习得各声母的发音,本研究中对声母音位构音异常矫治的步骤为:一是音位诱导训练,二是音位习得训练,三是声母音位对比训练,四是声韵组合强化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为:
        声母音位诱导训练:1.增强对目标音位的感知;2.认识目标音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3.帮助患者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建立正确的发音方式,诱导目标声母的发音。以/f/的发音为例,首先引导儿童观察“启音博士构音语音评估与训练仪”(Dr.SpeechTM)中的“发音教育”视频,发/f/的时候,上齿接触或接近上齿,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道,气流从上齿与下齿的缝隙通过,摩擦成声,声带不振动。发/f/音的可视性较高,因此要引导患者注意观察感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可用涂果酱在下唇内侧、用上齿与下唇夹薄饼的方式,帮助患者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用羽毛放在嘴边呼气时羽毛飘动,让患者感知正确的发音方式。
        声母音位习得训练:在音位诱导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目标声母加韵母组成的声韵练习材料巩固发音,将诱导出的音位进行类化,使患者不仅仅能发出目标音位的呼读音或者一至两个含有该目标音位的单音节,而且能够发出更多有意义的声韵组合。例如,可先发/f/的呼读音/fo/、再发单音节“发、佛、飞”等音,再进一步发“飞机、起飞”双音节及三音节“飞起来、小飞机、蝴蝶飞”等。为了增加构音语音训练的趣味性,声母音位习得训练也可以采用游戏形式并结合启音博士——构音测量与训练仪进行训练。
        声母音位对比训练:音位对比训练是将容易混淆的一对声母提取出来专门进行对比训练,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新习得的声母音位。根据难易程度,将声母单位对比分成两组,第一组为一般声母音位对比,第二组为最小声母音位对比。本案例主要以最小声母音位对比训练为主.例如,/f/的最小音位对为/b-f/,就对该儿童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声韵组合强化训练。以目标声母与不同的复韵母进行组合,重点训练声母的音位。本案例主要由治疗师自己设计相应的游戏,通过模拟各种生活日常情景,与儿童已习得的声母进行声韵组合,让儿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巩固要习得的目标音。
        对该儿童韵母的训练方法与声母相似,采用音位习得、音位对比、音位强化等步骤逐个进行训练。同时对已习得的声韵母进行重读治疗。通过重读治疗,提高构音器官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可使构音音位更准确,进一步提高构音的清晰度。并为该儿童之后过渡到声韵调结合的整体训练打好必要的基础。在该名儿童的重读治疗中,主要采用了重读训练中的慢板节奏二和行板节奏一进行训练。
        针对该儿童三声调未习得的情况,主要是采用了变调训练和音调匹配训练。变调训练,主要使用了升调加降调的变调方式;音调匹配训练是能过让儿童模仿治疗师或者她自己的目标音调来进行发音练习。
        2.4效果监控 
        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单基线实验设计A-B模式。基线期,从该儿童开始来第一周开始,为期一周,即在该儿童不进行训练的情况下,对该儿童的构音语音能力进行评估,记录其成绩。处理期从该儿童来的第二周开始,为期7周。在基线期内,每天上午采集一次数据,共得到有效数据7次;在处理期内,该儿童每周一至周五来进行构音训练,每天1次,每次训练30分钟,每周周四、周五各采集一次数据,共采集有效数据7次。
        3.结果与分析
        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表所示两期数据均非自相关,符合做单一被试统计的数据要求。


   

     图1 构音清晰度训练前后的比较
        对训练前后构音清晰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t=4.278,p=0.001,表明被试构音清晰度训练后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训练后该儿童构音清晰度显著高于训练前。从图1可以看出,被试构音清晰度在训练后得到了提高且趋向于稳定,说明训练是有效的。


        图2声母构音清晰度训练前后的比较
        对训练前后声母构音清晰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6.450,p<0.001,表明被试声母清晰度训练后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训练后声母构音清晰度显著高于训练前。从图2可以看出,被试声母的清晰度在训练后得到了提高且趋向于稳定,说明训练是有效的。

 
        图3韵母构音清晰度训练前后的比较
        对训练前后韵母的构音清晰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0.616,p<0.001,表明被试的韵母清晰度训练后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训练后韵母构音清晰度显著高于训练前。从图3可以看出,被试韵母的清晰度在训练后得到了提高,说明训练是有效的。
 
        图4声调构音清晰度训练前后的比较
        对训练前后声调的构音清晰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5.487,p<0.001,表明被试声调的清晰度训练后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训练后声调的构音清晰度显著高于训练前。从图4可以看出,被试声调的清晰度在训练后得到了提高,说明训练是有效的。
        4.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对存在构音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实行有针对性的言语构音训练,使个案的构音障碍得到了明显改善。患儿的构音障碍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父母喂养方式,患儿本身的下颌、唇、舌、软腭等构音器官运动障碍,没有掌握某些音位的正确构音运动模式。在对该名孤独症儿童的构音障碍进行干预后,取得明显效果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议家长改善了喂养方式,该患儿的饮食由原来流质食物为主变为偏硬的食物,使其咬肌得到锻炼;二是对她的口部运动功能进行了专门训练,使原来很少得到运用的下颌、唇、舌的精细运动得到锻炼机会,有效改善了它们的运动能力;三是口部运动和发音训练相结合进一步改善了该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四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构音障碍,具有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言语治疗的专业教师,能够遵循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规律,抓住关键,开展针对性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5.结语
        本研究对存在构音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实行有针对性的言语构音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设计的孤独症儿童构音障碍矫治方案对开展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采用此方法对孤独症儿童构音障碍进行矫治的还不多,所得结论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且针对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进行专业训练的教师不多。因此希望今后能有进一步的研究,不断加强培养专业师资,使更多存在语言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得到进一步康复。
参考文献
[1]林馨,王枫主编.语言病理学[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70
[2]黄昭鸣.言语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7-238
[3]黄昭鸣,杜晓新.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112
[4]卢红云,黄昭鸣.口部运动治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6-48、61-64、
[5]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R]. 2000
[6]张磊,黄昭鸣等.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实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117
[7]吴宗文,罗红艳,卿小娟.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语言治疗[J].实用预防医学,2009.04(16):539—540
作者简介:唐建荣(1984—)  女   广西桂林   南宁师范大学  讲师 
教育学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语言康复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临床式”孤独症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JGA2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