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互促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王瑜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瑜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应在多读多写中,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实际上,读写并重、读写互促这一“读写观”在中国语文教学中渊远流长。
        叶圣陶先生指出:“读写是两种能力、两种活动,相辅相成” 可见,读写结合作为一种语文实践的形式,是多么的重要。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两者间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的浸润吸收与写的运用实践就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学生在读写实践过程中实现听、说、读、写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定角度,以读带写。
        1、从词语上品味表达准确性的美。
        精确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描绘出逼真的场景。同样,还可以展现出作者的语言功底。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窦桂梅老师在讲《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抓住了句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的“抓”、“忍”和“扑”这三个动词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她问道:“母亲的一‘扑’,扑下去的是什么?她的一‘抓’,抓住了什么?她的‘忍’,又忍住了什么呢?”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从这三个词中理解到母亲是在忍住自己的病痛、难过,来为儿子扑下心中死的念头,为儿子抓住生活下去的勇气。
        这体会词语背后的含义的过程就是在“浸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表达的范例。
        2、从句段中品味表达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段学生可以“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除了要解决“为什么?”和“写什么?”以外,还要完成“怎样写?”所谓的 “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老舍先生的《草原》是一篇传统课文。第一段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景色描写与抒发感情实现完美融合。在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注意作者的观察顺序,并适当的点拨比喻、对比等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写一写“美丽的田野”、“清晨的校园”,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在实践中体验。
        3、从课文中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
        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大家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结构安排是十分精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细心地感悟到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特色,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一个模仿的范例。
        比如,《理想的风筝》一文的倒叙结构,细节刻画方法,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设置悬念,多件事解疑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关注,才能在习作教学中随时拿来当做指导范例。
        二、抓时机,以写固读。
        写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了交流思想感情。所谓“情动而辞发”。读写互促实践中的一部分的写属于“趁热打铁”的随机写作。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累写真话的快感,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解读作品,提升认识。



        1、抓住人物对话来写。
        人物对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学生动情时,安排写出人物的对话,既可以实现进入人物内心体会情感,同样可以积累真情表达的体验。
        多年前,张祖庆老师在讲《我盼春天的荠菜》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在晚上,妈妈会呼唤什么?会想什么?我又会想什么?请写一写。
        “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
此时的写话,是理解文章的实践过程,也是“情动辞发”“我手写我心”的过程。这种读写互动过程实现的价值是巨大的。
        2、抓住“留白”处来写。
        课文中有许多“留白”之处,留给读者品味、揣摩。这恰恰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处。
        蒋军晶老师在讲《美丽的清贫》时,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以母亲或张海迪的身份给对方写一封信。
        学生在思维与表达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着人物的情感,体验着笔尖流淌心声的感觉。这种体验的效果是单纯说教远远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读写互动实践中的收获是真实。
        3、抓住思考处来写。
        当经过不断的理解、讨论、交流后,学生一定会有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写话的要求,可以让学生有整理自己观点的时间,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蒋军晶老师的《美丽的清贫》一课。在回读全文时,蒋老师说:“上课之前,很多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说‘清贫’的生活还是‘美丽’的?请大家再读整篇文章,边读边思,请你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用最简练的语言写下来,最好不要交流。”
        不一会,课堂上就掀起了一个发言的高潮,精彩的片断不绝于耳。
        这些写话片断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感受。而这些片断有抒情的,也有议论的,也有类似诗歌的,充分地体现了表达的多样性。这些思考后的写话训练,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了语言的逻辑性,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4、抓住概括处来写。
        选入教材中都是经过锤炼的课文,往往有一些高度概括的语句。教师可抓住概括处,扩展写的训练。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就连来中国参观的外宾都赞叹不已.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赞叹不已”发挥想象,具体写外宾是如何赞叹的。
        这种写话片段的实践练习是引导学生将全文的重点信息进行提取,前后关联整合,合理展开想象,变换角度后进行的语言重组与表达。学生在写话片段即是对全文的理解深化,又是练习精准表达的过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课上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实现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目标。读写互促的语言实践形式根本在于提供给学生锻炼理解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激发兴趣,积累经验,感悟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庆申《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
2.赵孝云 《也谈读写结合》(此文刊发在广西语文学会会刊《中学语文文摘报》1989年5月15日第3版  《优化读写结合,提高读写量》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7月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