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形象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赵立波
[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感受人物形象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1至2年级,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至4年级,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5至6年级,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阿岗镇中心学校  赵立波 655816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感受人物形象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1至2年级,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至4年级,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5至6年级,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文章中涉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草草了事,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到位,不够深入,不够透彻,甚至根本就不分析,语文教育教学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字新词,了解段落大意,认识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就结束一篇精读课文的学习,没有能抓住关键点挖掘作者文章背后蕴含的东西。这样教学老师只是在教教材,不能活用教材,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存在阅读教学观念落后,教学策略不当,教学行为偏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剖析。
关键词:主题  文眼 文本 主旨  评价 情景创设  求知欲
        一.确立语文教学的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主题”就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其中文眼最能涵盖内容、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所以“主题”常常和“文眼”相关,甚至是对等的。那么教学中要如何确立教学主题?作为一线的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在确立主题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点或是一个圈子,要用好手中的教材,同时又要超越教材;要把握好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同时又要超越课堂;要尊重教师,也要超越教师,这样就可以确立主题了.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母亲的‘好好儿活’”和“作者的‘好好儿活’”,课堂上如果能够抓住这个词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便会发现,“好好儿活”既是母亲最大的生命期盼,也是子女收获的最宝贵的人生礼物,这四个字却是全文的核心主旨,它就是文章的“文眼”,自然也是教学的“主题”。课堂教学追求的不是“生动”,而是努力的让学生“心动”,让学生心灵深处收到触动,产生情感共鸣。
        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的经历,确定主题时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大致有这些类型:亲情、友情、关爱、尊重、感动、理想、四季、成长、节日、怀念等。如《珍珠鸟》一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便是本文的主题。《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尊重与被尊重等。
        二.探究文本剖析内涵揭示人物形象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明确后,就要进入探究文本的环节,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朗读品味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在一节课中要方式多样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文章时可以自由读文,默读、诵读、赛读、分角色读,重复后缀读,配音读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二)抓重点词句领悟主题
        教学中要有侧重点,不要眉毛和胡子一把抓。可以抓住语言描写;可以抓住神态描写;可以抓住动作描写.至于主题如何切入,要根据文章来确定。如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视频《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从“扑”“抓”“忍”等字,引导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超越文本之外的内容。


“忍”是母亲忍住了她的病痛,母亲得了肝病,窦老师又给学生介绍了肝癌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母亲还可能忍住了儿子的脾气,自从儿子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躁,暴怒无常,当学生这样回答时,窦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为他们的回答“喝彩”,还说学生“你们怎么这么会读书呢!”给予学生很高的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中,老师可以抓住“陈设极其简单”,“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体现了周恩来生活简朴。从“天刚亮”,“夜深了”,“夜更深了”,“公鸡喔喔叫明了”,从这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周恩来总理工作的劳苦,课上抓住这些词语去领悟,也就能把本文的主旨给揭示出来,人物形象也得以升华。
       (三)重视情景创设
        教学中情景创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亮点。可以说,一节课是不是充满活力,是不是充满生机,学生是否处于愉悦的学习状态中,其教学情景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理念的更新,真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学科理念。
       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中老师的任务是课堂上与学生参与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评价文本,使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产生课堂上的共鸣。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课上可以通过对话引出“穷人真穷吗?”问题抛出了,情景也就创设了。学生就会从文本中读到相关的信息,体会到桑娜和渔夫物质上是穷,但精神上却非常的富足,由这样的情景就能让学生领悟桑娜和渔夫两人物善良美好的品质。
        (四)重视课堂评价激发求知欲
       教学中适时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小学生的心理分析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都想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评价.有这样一位老师课堂上是这样评价学生:“读得还不够好——勉勉强强——有进步——有想法——你的想法和老师一样”,这样循序渐进的评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学生们争着发言,想得到老师不一样的评价。 2016年参加“国培计划”学习,听老师上《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真好——老师记住了你——真棒——真不错——精彩时鼓掌——学霸——颜值高——激励时从学生的名字上下功夫——拥有你们为学生的老师真荣幸。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争着举手表达心中的想法,课堂中教学中学生自己去感悟周恩来总理为人民服务,工作劳苦的伟大品格,教学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显得淋漓尽致。
        结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是规律的,但每个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能对所有的学生使用一种教育方法,要因材施教,做一个好老师,必须掌握好教育的规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作为老师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牧羊人,给一把草就吃一把,给两把就吃两把,应该给学生一片水草丰美的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去发挥。这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体现,教学才有效,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语文教学工作发挥到极致,更好的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继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下),2015,(14).
[2]陈平治.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1,(65).
[3]孔育.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J].中小学语文,2018,(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