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周红庆
[导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云南省福荣九年一贯制学校   周红庆  677506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但目前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优良传统教育还相对缺失。基于此,笔者联系实际,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良传统;教育策略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观念,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的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若能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教育的发展均会产生积极意义。下面我联系实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良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做简要分析。
        一、教师精心“讲解”,领略文化魅力品味汉字精髓,感受传统文化
        学生接触语文,首先学习的就是汉字,它作为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缩影,一笔一画都流淌着中华千古文明的血脉,蕴藏着绵绵不断的智慧文明。汉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和故事,教师可以借助其固有的指事象形特点,与学生一同探寻它的秘密。小学生知识尚浅,需要教师寻找出汉字与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精心讲解,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的“前世今生”,领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无穷魅力。教师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编写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读音、理解字义、分析字形、突破难点,领略汉字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借助这些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启迪学生的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品读千古佳作,领略传统文化。中华经典古诗文源远流长,含意深刻,内容包罗万象,名篇佳作让读者心旷神怡,汲取中华文化丰富的精神营养,涵养人文素养。而小学生人生阅历尚浅、知识储备较少、理解力不足,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并讲解经典佳作。这里的“讲解”不是教师全盘灌输、逐字逐词帮助学生掌握,而是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熟读,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情景;然后,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进行相应的“讲解”“点拨”“指点迷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教师耐心“扶持”,沉浸传统文化之美
        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传统文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活动形式,精心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活动,真正使课堂发生变革:教师变成课堂“旁观者”,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耐心“扶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可以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通过诵、读、唱、演等形式呈现,促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经典之中;组织学生为经典的古诗文配画,针对自己的理解开展“我是小老师”活动,对此教师只作简单的点评和指导;开展经典诗文书法比赛,将学生的作品放置于作品栏,定期由学生组成“评审团”,评选出优秀作品,教师作为评审团的“顾问”进行相应的补充、点评,久而久之,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元素。


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塑造自我。加强方法指导,铺设文化之路。大量的阅读能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倾听学生的心声,解决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困惑,不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针对传世佳作、优美的历史典故,教师将文本、背景、内容、写作手法、反映内容等充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指导学生逐渐掌握阅读方法,通过阅读增加知识和文化底蕴的积累,拓展能力发展空间。
       三、教师大胆“放手”,探索传统文化之美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探索传统文化之美。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处理问题、获取新知等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放任而是有计划地放手,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深入地备课,才能逐步放手,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点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探究,感受传统习俗魅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特色,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利用节假日开展意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探访者的身份走进社区和村庄深入了解地方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特色,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学生亲身感受到本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用日记、观后感、照片、手抄报等形式,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更流露出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里带来的幸福感。
        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学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工具与载体,教师在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学时,也应充分利用教材,将语文教材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在文章选取、结构编排等方面也做了很大改动,教材中有不少关于优良传统的文章,其中许多古诗词中都体现了优良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应用这些有效元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五、营造良好氛围促进优良传统教育渗透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因素。当学生身处于浓厚的学习气氛中时,学生的兴趣、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充分利用各类有效资源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优良传统文化。教师也可以将班级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为学生布置一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板报主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整理、利用,完成板报设计活动,这样既能让教室中多了一份古风古韵,又能使学生从设计板报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有所收获。
        结束语:总之,小学语文教师要依托语文课程,挖掘文本蕴涵的传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感受、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博大的内涵,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光彩四溢。
参考文献:
[1]陈雅涵.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8):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