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教育的几点认知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下   作者:王小敏
[导读] 2016年9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至此之后,幼儿核心素养教育成了我国多数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秋瑾幼儿园  王小敏

摘  要:2016年9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至此之后,幼儿核心素养教育成了我国多数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实践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研究,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阶段; 核心素养; 意涵; 培养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一词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Key Competences”是核心素养的英文解释。因此,“核心素养”也译为“关键素养”.目前,各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不一。1997年经合组织开展了历时9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在2005年提出,“核心素养”是社会全体人员都应具备的关键的、必要的素养。欧盟在2002年发布报告提出,核心素养是个人在自我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知识、态度与技能的集合;在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这些素养应得以具备,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我国在2014年,教育部研制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学生在各学段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核心素养的内涵上看,核心素养主要以发展学生品格与能力为主,进而促使学生树立核心素养意识。
        (二)3-6岁幼儿核心素养
        目前,我国对“幼儿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限于所查资料)。李季湄(2016)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指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5大领域目标与具体要求涵盖了核心素养的3个方面,6个维度,18个基本点,是核心素养在幼儿阶段的具体体现。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是可教可学的,最初在家庭及学校养成,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发展。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
        (一)自主学习能力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生活与学习的关键引导。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通过幼儿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调动促进其对知识的更好掌握,同时也是借助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其在多变的社会环境发展下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认知事物与问题的自主解决,是对幼儿在成长中社会个性的培养目标。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幼儿的先天特性与能力具备,需要经过后天的不断训练,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实施促进对其更好的发展与形成,通过幼儿对综合知识能力的掌握实现良好的运用。



       (二)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是可以通过与他人之间的谈话对自我想法进行表达,同时对他人所说的言论进行理解.对幼儿自小的沟通能力培养是通过合适的行为或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以此促进双方的理解。幼儿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个体,在发展中是通过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话实现。在幼儿的核心素养培育中,是以人或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所形成。沟通协调作为核心素养的构成部分,通过对幼儿该项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幼儿使用沟通这种方式的有效性,促进人、社会、自然等多者之间的协调性发展。
       三、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教育实施价值的体现,促进对教育功能的更好实现。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属于对幼儿成长中的一种后天教育.核心素养在培育中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等特征,幼儿阶段作为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奠基阶段,核心素养是教育活动实施的追求目标,主要的培养策略分为以下方面:
        (一)实施情境化的教育模式
        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幼儿的教育阶段实施是以幼儿作为一个个体,在以生活情境为基本基础所产生的需求,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产物,应重视与幼儿的平日学习和生活活动相结合进行实践,突出强调个体的教育并非是对所有环境刺激下的被动接受,应该在所处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互动,对其产生积极的反应。为此,在幼儿阶段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情境中实施综合性的“情境性学习”方式。具体而言,通过互动与合作的方式引导,以问题的提出为指导展开学习活动。在以往的幼儿教育中所采取的小学化模式对知识的传递过于抽象,教育方法的适应与幼儿在成长中的自然发展规律相违背,没有适应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幼儿生活情境相脱离,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无法使得幼儿对学习的意义产生真正理解。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下,教师应该以基础教学活动作为保教的前提,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在过程中的自我深入,为幼儿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下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条件,调动幼儿在过程中的主动性,为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形成提供机会,在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与积极反应给予适当的鼓励,促进幼儿的自我思考,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促进幼儿对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寻找。
        (二)建立素养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对幼儿的核心素养培育下,教师应该对素养的培养制定明确的目标,以目标作为素养培育的导向,通过导向评价方式采取科学评价的方法,对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培育实施方式以及培育素养内容采取综合评价,对其实际的达成情况进行测评。在幼儿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导向”评价是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对素养导向课程的合理评价,促进教学活动的更好落实,确保对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提倡采取任务形式的评价方式。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多方面技能的养成属于可测评部分,可以对技能的熟练掌握度以及良好运用情况进行评价,理念态度属于内化于心的涵养,难以实际评价,为此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其采取综合表现的评价,构建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型,设定素养任务,对幼儿的日常表现等作出综合评价。
        综合而言,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随着时代对人才的根本需求,需要从小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幼儿教育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需要保证教育开展的有效性,引导幼儿的成长,对幼儿在教育中核心素养培育的价值效果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多方面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霞.创新幼儿教育理念促进幼儿教育发展[J/OL].学周刊,2019 (11) :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