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教育局 山东东营 257097
摘要:共鸣是歌唱学习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共鸣在歌唱的音量上、音色和音质上起着决定的作用,它是扩大和美化人声的工具,歌唱者要想获得上下贯通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色,就必须把各个共鸣腔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结合起来,并合理的调节共鸣的位置。
关键词:共鸣腔体, 歌唱共鸣,共鸣器官
人的嗓音本身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这个乐器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歌声发挥的好与坏,所以我们说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地发声,如何利用好这件纯乐器——嗓音,即发音器官,如何来表现音乐之美,就是声乐教学的目的。歌唱的声音要讲究音域、音量、声音色彩,那么除了这些靠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共鸣的原理及作用,才能真正了解声音质地之纯美、之浑圆、之宽厚、之空旷、之震撼。
演唱的过程(表演过程)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它的作用就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并准确地把作品表达给观众。只有在演唱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好共鸣腔体,才能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运用其人声的空间,把心底的情感通过作品充分地表述出来,并传达给欣赏主体。相反如果演唱者没有很好的运用共鸣腔体。就会对自己所演唱的作品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因为。腔体与音量、音高、音准有关。
一、共鸣的原理
共鸣是声学中的共振现象,共鸣的产生是一个物体振动发声时,另一个物体也随着振动发声的现象。共振现象产生的一个条件是发生共振的两个物体他们的固有频率相同,当一个声源发声时另一个与之有着同一频率的声源,接收到这个声音时就能发生了共鸣。
根据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可分成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类型。
1、头腔共鸣
即鼻腔共鸣,包括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因为正确的鼻腔共鸣,歌唱者头部有振动感,因此声乐艺术叫做头腔共鸣,事实上头部本身内装脑髓没有腔体,实体并不起共鸣作用。“头腔共鸣”不过是歌唱者的自我感觉而已。鼻腔位置很具体,是歌唱发音中最重要的共鸣体,它使声音明亮、丰满,富有金属性铿锵的色彩。
2、口腔共鸣
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中音共鸣作用在口腔系统。它使声音、音色明亮清晰、字音亲切。口腔是咬字吐字的主要器官,它作为语言器官的功能往往大于共鸣器官的作用。口腔共鸣比较原始,歌唱时必须辅以其他共鸣作用才能改善其音色,否则没有艺术表现力。
3、胸腔共鸣
包括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胸腔共鸣作用时,胸部有明显振动感,它使声音宏亮浑厚有力,为低音共鸣作用。一般用于中低音声部及某些粗壮男高音,其他男、女高音则不常用或不用。(但随着现在声乐理论的发展,趋向于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最好有胸腔共鸣,有了胸腔共鸣,声音会更结实、更优美)戏曲中称之为“膛音”。
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起来使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运用。
二、歌唱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
我们明白了歌唱共鸣的原理以后,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只有清楚地认识共鸣在歌唱中的作用,才能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声乐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
1、共鸣对声音的强化、润色作用
我们听到的歌唱者的声音,已不是发自声带振动的,小而单薄的原声(音),而是经过共鸣器官加工过的声音。人的发声器官的发声原理,共鸣原理与簧管乐器的发声原理,共鸣原理有共同点,我们可以拿唢呐和双簧管来做比较。大家都知道,唢呐和双簧管的声音是很宏亮、优美的。这是有共鸣的声音。假若你单吹唢呐或双簧管的唢子(原发体),那么吹出的声音既不宏亮,也不优美,单用唢子吹出一支动听的曲调,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将唢子插进唢呐或双簧管的管要(共鸣体)来吹奏,也就是把原发音发出的声音加上共鸣,那么,吹出的声音就会宏亮,音质也就优美了。人的声带——发音体与共鸣器官的关系也就是这样,人的共鸣器官的共鸣对发音的作用,大体归纳为几点。
其一、经过共鸣器官的作用,把发自声带的原音,在音量上予以增强、扩大,从物理现象的解释就是经过共振、反射、造成声音的共振峰。
其二、经过共鸣器官的复合作用,把发自声带的原音,在音色上加以润饰,使他更宏亮、浑厚、柔和、优美。
其三、调节共鸣器官,可以对声带所发出的基音和泛音进行选择、强化、可以比较容易地唱出所需要的音高变化。
其四、歌唱时要求发声器官发挥最大的功能,如果只靠气息冲击声带来加强发声器官的功能是很难持久的,因为,声带、喉头的披裂肌组都是比较娇嫩敏感的组织,持久剧烈的冲击很容易造成这些组织的疲劳和充血,发声时共鸣器官的协调动作减轻了气息对声带的剧烈冲击,这样“共鸣”起到了对声带的保护租用,加强了发声器官的耐力。
“声音没有色彩,歌唱艺术便不会存在。
一个具备器官美但不会变换声音的色彩,不会任意控制力量的歌唱演员,是不会长时间抓住观众的心的。当然,为了唱出一首歌曲本身具备的全部情趣,必须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当然各人的生理条件不同。但是,每个歌唱者都应该熟练地掌握各种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认为,声音的音质是和共鸣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不同的音质是由不同的共鸣器所形成。或者说在发声时那些产生共振部分所形成。总之,“人声的共鸣腔体可以改变,可以调节,可以灵活掌握运用,这些共鸣腔体的变化,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音色的歌声。”
在发声歌唱中声音的色彩尤如画家的色调一样丰富。除去最基本的明与暗和刚柔的色彩变化,还有色度等级不同。比如:同样的明亮音色,但歌曲表达的思想内涵不一样,歌曲的风格的不一样,那么歌唱的音色也就有所区别。有深厚丰满的明亮,还有抒情和的明亮等等。而这些不同等级的色度变化,和共鸣腔的灵活运用以及可变共鸣腔的调整有很大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根据歌曲所体现的风格以及内容的需要来选择运用音色的变化。
如:电影《海外赤子》中的插曲《我爱你,中国》,最早这首歌曲是由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演唱。歌唱者以她那么深厚丰满而明亮的音色,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炽热感情,唱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敬仰之情。同样,也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是祖国》,最早独唱部分是由我国著名民族声乐艺术家郭兰英演唱,她那么甜美清脆的嗓音,亲切自然的吐字。唱出了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儿女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热爱,对敌人对豺狼的刻骨仇恨。如果说叶佩英的演唱是以美声歌唱家的特点:音域的宽广,声区的统一。丰润明亮而松驰的音色,穿透力很强的声音特点。那么,郭兰英的演唱则中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唱出了“圆、甜、脆、美、水”的民族声乐音色,继承了民族传统唱法中的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声情并的优秀特点。两位歌唱家运用了不同的歌唱技巧,都根据歌曲感情需要,运用了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音色。
2、共鸣在歌唱中声区统一的作用
关于共鸣作用,首先要强调整体观念,也就是三个共鸣区联系起来,统一协调起来的作用,在歌唱训练与教学中,我们只有把各声区的共鸣作为一个整体的情况再来分清主次,才能使声音统一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知道,高音区以头腔共鸣为(鼻腔、鼻咽腔、鼻窦、额窦、蝶窦),中音区以口腔共鸣为主(口、咽、喉),低音区以胸腔为主(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胸腔),然而头腔和胸腔都是固定共鸣腔体,只有咽腔才是可变腔体,在声乐的训练中,只有先解决喉咙以及口咽腔的打开,才能得到胸腔、头腔的共振,达到声音统一,声音上下贯通的理想艺术效果。
中音区也称为自声区,从发声效果来看,它没有低音那种沉闷压抑感,也没有高音那种尖锐紧张感,比较容易掌握气息和声音的协调搭配,发出的声音松弛自然。中音区的主要共鸣腔是喉、咽、鼻、口腔。特别是口咽腔是人声的扩大器,它上接头腔、下达胸腔,是个“连接部”,起着桥梁枢纽的作用。因此,口咽腔是整个发声的通道,为保持口咽腔的空间打开通道,是获得优美音色和上下贯通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初学声乐的时候,打开口咽腔对掌握中声区打下牢固的基础尤为重要。从发声方法上看,发中音区的时候,发音器官的肌肉不易紧张,声音比较松弛而有弹性,气息与声音的配合比较容易掌握。我们在嗓音训练中经常这样启发学生,你的上腭尤如拱形的桥,而一个弓形的上腭扩大了发音的口腔空隙,使细小的声音可以被高度地放大,当然舌头形成明显的凹形效果更好。这样在口中可以产生更大的腔体,发挥更突出的共鸣作用,相反,如果将舌头紧缩,舌根拱起,口中就会失去很多的空隙,而不能使口咽腔发挥理想的共鸣作用。
高音则是以头腔共鸣为主,其它腔体的共鸣为辅并加以配合。人体头腔是不变共腔体,空隙很小,如蜂窝有许多小孔就是如此,而这样部位最能引起高频率的泛音共鸣,这些可以消融一些高音的尖锐性,使高音变得柔和富有弹性。
发声歌唱不仅要练好高音、中音、低音,也同样唱低音时共鸣区主要是胸腔,其它腔体的共鸣为辅并加以配合,发低音时,我们可以感觉到声流振波引起的胸腔的微微振动,共鸣音响是在胸腔部位,同时要注意不要使自己的声音与口腔共鸣,头腔共鸣脱节以保持三个声音的连贯统一,使声音丰满浑厚,又有圆润光彩的活力。总之,在歌唱嗓音的训练中,不仅要使高音区、中音区、高音位置、低音区也要有高位置,我们在声乐教学中为避免高音冲上去,低音下不来的毛病,经常提醒学生用高音的声音位置和音量去中低声区的声音位置和音量,而不是将中、低声区的声音,故意撑大或者虚着唱不敢用胸声,将每个声区隔开来练,这样容易造成声区不统一,共鸣不连接的现象。
三、掌握与运用歌唱的共鸣
在共鸣的运用上,共鸣的三个区域所产生的共鸣在歌唱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口咽腔共鸣是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连接区,是歌唱发音、咬字、吐字的重要部位,它是产生共鸣的第一区域,能起到调节上下共鸣的作用,学习歌唱首先将掌握与运用好口咽腔共鸣必须具有良好的口咽腔的基础共鸣,头腔共鸣是腔体体积小,声音位置高,它所产生的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获得头腔共鸣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发展高音区,头腔共鸣在良好的胸腔共鸣的支持下,可将声音从中声区顺利载入高音区,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强调头腔共鸣的作用和不断地引导学生寻找头腔共鸣,良好的胸腔共鸣有利于低音区的发展,也对中音区和高音区的共鸣产生很好的支持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胸腔共鸣,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必定有飘而不稳定的感觉,可以肯定地说,良好的胸腔共鸣有利于各个声区转换的实现,而把握好整体共鸣的运用对歌唱声区的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歌唱中对好的共鸣方法,好的教学经验,都要认真学习、研究、灵活运用,完全的模仿和照搬都是不科学的,只有在保持自己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借鉴作为的演唱运用,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参考文献:
[1](意)P.M.马腊费奥迪著,郎毓秀译.卡鲁索的发声方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7.
[2]潘乃宪著.声乐探索之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
[3]吴文桂译.声乐的声学原理.科学周刊,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