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建设与治理问题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王贵美
[导读] 摘要:目前城市社区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中,基层群众性活动参与不足,导致共享理念薄弱,本研究通过分析“社会参与”认识的误区,提出社区治理全要素参与的理念,并通过相关制度建设,打造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泛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5
        摘要:目前城市社区多元参与的共治格局中,基层群众性活动参与不足,导致共享理念薄弱,本研究通过分析“社会参与”认识的误区,提出社区治理全要素参与的理念,并通过相关制度建设,打造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引言: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基层和谐稳定。1949年以来,城市社区治理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社区治理面临的形势越发复杂,既对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创造了新的空间。新时代,党建如何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有效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是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1案例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新冠肺炎具有来源不明、传播性强、潜伏期长等特点,其管控需要从个体出发,从源头加强管理。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组成空间,在特殊时期便成为疫情防控的基础单元,在各地疫情防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区在防控传染疾病、保护公共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健康社区的建设,与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密切相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典型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社区在城市防控疫情中的作用,通过科学的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来提升整个城市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真正实现空间治理能力和绩效的提升。
        2重要作用
        2.1从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中体现
        从疫情发展的时序来看,在疫情暴发的初期,区域性的人口流动管理是重点。但在疫情扩散之后,以社区作为基本管理单元的居家隔离成为疫情管控的重点。社区不仅仅是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而是针对个体健康与安全管理的“第一步”。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城市增量扩张,存量提升;二是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特别是在社区层面,通过多方协作,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成为各地社区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次疫情事实上在社区规划和社区治理两个层面体现出了社区的重要作用。
        2.2从社区规划的角度来看
        近年来,社区规划在各地城市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特别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对于居民生活便利度和获得感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居民需求和社区品质密切相关,是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居民接受的医疗服务、政务服务,进行购物和社区活动、休闲,都主要在15分钟生活圈内展开。在疫情期间,社区更是体现了居民生活共同体的特征,从居家隔离、观察和治疗到口罩等器材的预约、分发,再到社区联防以及疫情期间的居家远程办公……良好的社区规划,对于居民适应疫情的紧张状态,合理应对疫情,以及积极地维持健康、进行防疫,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社区规划中,基于设施布局和人口格局,通过对于医疗等社会资源在社区层级的优化配置,通过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向社区的下沉,将会有效地降低居民的风险,提升面对疫情的韧性。在社区规划中,以往部分地区将重点放在老旧小区改造、社区设施提升等物质环境要素的提升上。通过本次疫情的社区防控,我们更要注意到,在社区治理等“软要素”领域的提升同样重要。特别是通过公众参与和协商共治,调动基层更多元的主体的积极性,可提升社区在应对紧急状况时的凝聚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聚集性传播特别是家庭聚集传播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而社区正是防控聚集性传播的主战场,是防灾防疫的基本单元。在许多城市,各社区都实施了限制进出的管理,而一旦一个社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整个社区都被要求隔离。

这对社区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协商多元利益群体,优化宣传、联防和隔离的工作,平衡疫情防控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是社区治理的关键。
        3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制度建设
        3.1社区要打造一个党员和群众密切联系的熟人社会
        近年,随着社区党建的加强,社区内党员每月都有固定的党员活动日,这是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途径。但这种形式,没有考虑社区党员与普通群众的横向联系。社区内共治协商的基础是居民的互信,而信任应以熟悉为先。所以,在未来的社区治理工作中,应推进社区党员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联合活动。把党建与社区群众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中通过对话和沟通打造一个熟人社会,创新基于居住地的社区新型信任协作观念。
        3.2试行社区在职居民社区报到制度
        这其实是单位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果说之前的单位制改革重心在于社会服务职能从单位脱离的话,那么今天结合社区居民全员投入社区治理的理念,需要将单位制改革在人员归属方面加强转型。在职人员更多与所在单位的单向归属关系应该予以转变,建立在职人员单位和社区双重归属的利益关系网络。只有在职人员不仅与自己的单位有利益关系,而且将自己的一些利益的实现转移到社区,才能促进在职人员积极与自己常住的社区进行联系,并关注自己社区的发展,真正建立起主人翁意识。目前,可以试点在职党员和公职人员社区报到制度。即各社区可灵活设定形式定期让在职党员和公职人员参与社区活动,将其签到情况与工作考勤联系起来,靠制度推进在职党员和公职人员到所属社区报到,关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建设。
        3.3社区全员参与需要共同愿景激励
        在社区调研中,多位社区干部都倾吐了一个困惑,即社区目前可用于建设和发展的资源实在是太有限,所以,往往会受制于解决问题的资源不足而不敢轻易启动协商,担心协商没结果,或有结果没能力实现,反倒破坏协商的公信力。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但如果局限于资源困境,那么何时开始协商才是好时机,相比于层出不穷、解决不完的社区建设问题,何时算是资源充分?因此,课题组提议,摆脱“没钱没资源”的借口,用制度开发和保障资源,同时也需要用社区发展的共同愿景来激励全体成员。
        结语:这就需要各社区党政收集民意,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共同理想,打造各社区的名片和气质,让全体社区成员有共鸣,能产生“我群感”,进而突破资源局限通过协商共担,实现社区生活质量的提升。社区治理也才能突破目前疲于应付的管理和服务框架,克服党政独白式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春凤.融入视角下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体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
        [2]方亚琴.网络、认同与规范社区信任的形成机制———以三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为例[J].学术论坛,2019(3).
        [3]赵向东.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N].组织人事报,2019-10-29.
        [4]黄树贤.奋力开创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新局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J].中国民政,2019(15):6-8.
        [5]杨军剑.城市社区治理效能的整体提升及优化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9(8):85-89.
        [6]刘可.社区党组织对社区有效治理的实践与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19(5):130-134
        [7]刘鑫.以基层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J].人民论坛,2019(7):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