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的探析 赵帅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赵帅
[导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全面脱贫时期,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全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思想。
        宁波大学  浙江宁波  31521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全面脱贫时期,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全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之一,在指导新时期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极大地减少了我国贫困人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的产生到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是改善民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深知扶贫工作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多次到偏远落后地区实地考察,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就发展扶贫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解决温饱问题,使扶贫工作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促进扶贫工作,不断探索有效的扶贫措施。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方法,在我国各地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努力实现“真正脱贫、永不返贫”,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全民族、全地区全面脱贫,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扶贫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的形成有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血脉,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形成了辉煌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意蕴悠长、代代传承。在中国古代,人们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也曾认为治国理政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无不展现了其中所蕴含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
        党和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理论也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古代的大同仁学思想对处理当前的国家与人民关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的产生的重要思想根基和沃土,而扶贫思想则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
        (2)社会主义本质学说
        1992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通过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新的时代,我国的综合实力相比之前有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迈上新的台阶。然而,我国仍然是大而不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仍占据下风。国家发展中存在不和谐、不平衡的问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已经解决了6亿人民的贫困问题,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不容忽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在此之前,必须消除贫困,解决最广大人民的贫困问题。中国发展进步的红利是要让全体人民得利,解决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使大多数农民摆脱贫困,反过来刺激人民的热情,可以促进进一步消费的升级、生产力的进步,不断促进政府提高执政水平,并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繁荣。当前的扶贫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重视扶贫问题,有效解决扶贫问题,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扫清障碍。


        (3)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指导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完善。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揭示了无产阶级的惨淡生活,并且区分了绝对贫困、相当贫困的概念,一系列学说理论都表明了马克思对于贫富差距、贫困问题的关注。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性,无庸置辩,解决因贫困而造成的温饱、生存问题是是每个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以及贫困问题的认识对我国政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一大就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致力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权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亦是如此。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当知青时便开始关注贫困问题,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入研究,至今已形成完备思想体系,无疑是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阶段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孕育的最新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理论的形成必然离不开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国情主要是由于我国不充分而带加剧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突飞猛进,但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贫困的产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一方面,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建国初期,我们在前进的发展道路上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走过了不少弯路。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综合考虑和制定发展战略时改革发展蓝图,突出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但东部和西部的差距仍然存在,一些边缘地区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另一方面,自然环境现状不容乐观。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自然环境严重甚至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贫困问题严重。
        贫困问题的不解决会带来各种衍生问题,加剧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影响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因此,不仅我国乃至世界多数国家都将减贫作为全球性挑战。习近平对扶贫问题的关注从福建宁德伊始,历经三十年,在对我国贫困地区的分析中,不断探求不同区域的贫困程度及贫困原因,以便更好解决贫困问题,降低我国贫困发生率。
        三、结语
        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这对我们国家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同时,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6):129-133.
        [3]黄承伟.深化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4):2-8+156.
        [4]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11-18.
        [5]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作者简介:赵帅(1994.10—),男,汉族,山东邹平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