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牛一淳
[导读] 摘要: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我国工业化和社会制度变迁的结果。近年来,农民工群体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农民工的公平感诉求和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从我国户籍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农民工社会融入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当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评析。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户籍管理
        一、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对于流动人口有着重要影响,各学者对于户籍制度有着深入的研究。蔡昉(2001)认为,随着中国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农民工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意味着农民工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但是,在没有获得城市户籍的情况下,他们的就业是不稳定的,是周期性失业的潜在承受者。而在户籍制度下,城市政府往往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排斥外地民工在城市就业,阻碍劳动力流动,以维持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二元劳动力市场;陆铭(2004)则认为,中国由于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村打工者不能拥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这就大大地增加了外出打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都阳(2014)认为,我国必须进行全面的户籍制度改革,这不仅能够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机遇,而且改革所带来的增长潜力,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仇晓洁(2016)认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但可以降低农民工的参保成本,还能够让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无差异的社会保障服务,反过来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发展也能为新型城镇化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并为新型城镇化增加吸引力;赵建国(2018)认为,深入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最重要一点就是缩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住房公积金制度。
        二、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在国内,对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围绕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户籍制度、心理认知、收入水平等因素分别被纳入研究者们的视域。整体来看,以往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的分析肯定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积极作用,只有少数学者基于定量的角度具体探讨了工伤保险、住房保障与城市融合之间的关系。综述已有相关文献,尚未发现学者从定量的角度专门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其城市融合之间的关系。
        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研究上,杨菊华(2015)认为,农民工职业隔离、公共福利待遇的缺失等都是经济整合不足的具体表现。若他们在大部分的指标上都与当地人存在较大差距,则表明他们基本没有融入到流入地的主流社会中;蔡昉(2010)认为,农民工的融入会对户籍改革提出挑战,我国必须要要剥离户口背后附着的福利,使户籍制度仅仅承担人口登记的职能;马超(2017)认为,城乡医保统筹制度对农业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所以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政策方面,对医保政策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刘华(2019)认为,从2010年至今,农民工政策价值目标转向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他看来,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打破户籍限制,促进了农民工社会融入程度。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
        (一)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方面,任辉,傅晨(2014)认为,公平享有养老保险是重中之中,不仅能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有效规避老年风险,同时也能够满足新型城镇化有序进行的根本要求;韩俊强(2017)认为,相对于其他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中的核心制度,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合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专门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行为与其城市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改革方向,加快推动农民工城市融合,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医疗保障
        国内针对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工社会保险改革模式方面,目前国内典型的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观点有三种,即“农保模式”“城保模式”与“过度模式”。其中,“农保模式”认为应把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城保模式”认为应将农民工群体的社保纳入统一的社保制度中,这样有利于缓解我国由于长期二元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过度模式”认为应从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出发,先建立农民工急需的工伤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等,之后待时机成熟再逐步推广和完善其他的社会保险制度。二是对农民工医疗保险研究多集中在参保状况、影响因素研究,且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三是对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微观角度研究主要集中在起征点、替代率等方面。综上所述,关于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较为全面的评估还比较少。
        (三)工伤保险
        农民工工伤保险方面,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宽泛而深入的探讨。凌云(2019)认为,由于流动人口的工作特性,其更加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因此应该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的工伤预防以及保障;张开云(2010)认为,农民工是工伤保险的主要“漏保”群体,保险费率分类不够精细,农民工对工伤争议解决途径与理赔程序的认知度不高,工伤保险工作人员严重紧缺,是问题的主要原因;孟繁元(2006)认为,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缺乏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应该加强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相结合,同时加强职业康复的城乡衔接。王涛等人(2005)认为,建立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将使企业注意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综上所述,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不完善,存在诸多制度困境或问题,普遍的共识是强化政府在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的作用,优化工伤保险费率制度,构建工伤保险补偿、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模式。但是,学者们的研究侧重一般描述和简单的问题对策分析,一是缺乏实证调查和访谈数据的有力支撑,二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政策实践借鉴不足,三是缺乏制度分析和经济分析的视角。
        (四)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方面,陈冬梅等(2014)、戴俊杰等(2018)发现农民工是否参保主要取决于企业而不是农民工本身,企业通过多种方式逃避社保缴费,降低了农民工的社保参保率。夏静雷等(2014)研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等劳动就业权益保障上的诉求更强烈。夏燚(2014)对苏州市328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社会保障权益现状与诉求仍有较大差距。黄晓燕等(2016)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同比第一代农民工在纵向提升维度和横向排斥维度方面均具有更为优势的就业保障能力。赵建国等(2018)从城市接纳和个人心理认同两个维度,研究得出养老保险和定居期望均显著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城市里。分析上述文献可见,已有研究充分关注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并剖析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但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十分缺乏。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我国农民工融入城市以及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虽然已经比较详尽,但是仍存在如工伤预防与康复研究的缺失问题。在日后的研究中,学者应该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多的定性研究与实证分析,努力找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59-63.
        [2]郑秉文.“名义账户”制: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理性选择[J].管理世界,2003(8):33-45.
        [3]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江汉论坛,2003(4):117-1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