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流数据的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评估及优化提升策略——以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张瑞芳
[导读] 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提出,规划指标实施评估越来越受重视,借助新兴技术,科学、严谨地评估规划指标实施情况,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30
        摘要:随着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提出,规划指标实施评估越来越受重视,借助新兴技术,科学、严谨地评估规划指标实施情况,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为研究范围,融合手机信令、互联网位置、道路流量等新兴交通流数据,对其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进行评估,并制定空间组织优化提升策略。为解构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服务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交通流;吸引力;效能评估;南沙区;番禺区
        引言
        《城乡规划法》第46条规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1]”和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2-3]的提出,表明了规划实施评估在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法定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次,全面二胎政策开放、人口老龄化[4]等社会背景的改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需提前布局,以应对新一轮人口增长;养老、医疗、体育设施需匹配老龄化人口比例等等,种种现状表明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更加有效的实施评估已迫在眉睫。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多数评估偏向规划目标是否实现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评估[5-8],而对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的评估涉及较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在全球城市间快速流动,交通流作为人流、物流等要素流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9],是城市间联系的纽带,对于认识区域要素流动和空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基于交通流数据对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进行评估。
        1 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评估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涉及类别较多,本研究仅选取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四个方面——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进行效能评估。
        依据相关部门提供的2018年公共服务设施数据,采用ArcMAP10.6中“select”工具,选取2区省市区级文化设施、省市区级体育设施、中学、综合医院四方面矢量数据,并结合所在交通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点的手机信令、互联网位置、道路流量等交通流数据,以广州市综合交通模型为基础,评估公共服务设施实施效能,结果如图所示:
         
        文化设施吸引力分布                 教育设施吸引力分布
         
        体育设施吸引力分布                    医疗设施吸引力分布
        图1  南沙(番禺)区文化、教育、体育、医疗设施吸引力分布图
        分析两区公共服务设施的OD数据可知:两区公共服务设施内部交通出行量占比超过90%,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以满足区内基本需求为主。
        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力方面:总体来看,两区公共服务设施跨区域联系不强、吸引力较弱。文化设施吸引范围较小,跨区域吸引主要集中在南沙区文化馆;教育设施吸引范围不大,跨区域联系弱;番禺体育设施吸引力相对较强,跨区域吸引集中在亚运城综合馆等地;医疗设施吸引力呈现组团式分布。
         
        图2  南沙(番禺)区公共中心体系规划与综合吸引力分布对比图
        两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吸引力表明:
        南沙区蕉门河区块、番禺区市桥街道已形成相对集聚的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南沙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于南沙街道,但服务范围距离较远;番禺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在钟村街道-市桥街道-大龙街道-石楼镇,呈现东西向轴带式集聚形态;同时也存在大学城、南村镇、沙湾镇等散布式公共服务中心。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版(2011-2020)》中公共服务规划体系[10]要求为:在对标全球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城乡空间布局及人口调控方向,进一步调整南沙、番禺组团内部公共中心体系和职能。全市规划形成“两主、六次、多地区”的公共中心体系,其中,包括南沙区一处城市级次中心(即明珠湾区次中心),番禺区一处城市级次中心(即广州南站次中心)和一处地区级主中心(即番禺市桥公共服务中心)。
        解读规划要求,分析两区公共中心体系规划要求与综合吸引力分布对比图可知:南沙区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形成体系,明珠湾区的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尚未形成,先导型、战略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番禺区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相对完整,但广州南站地区的城市级公服中心尚未形成,需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2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组织优化提升策略
        鉴于上述两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空间组织优化提升策略。
        南沙区采用“补两头优中间”的策略,重点提高公共中心辐射能级,推进先导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依托现有南沙街道公共服务基础打造先导型公共服务中心[11],以优质公共服务支撑组团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其次,通过大型设施带动中心效应,提升全区吸引力,吸引高端人才;最后,结合城市发展以法定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为各街镇提供生产和生活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各街镇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建设,为南沙区带来更多的人气与活力。番禺区可优化区内公共服务空间配置,促进与南沙区公共服务共享。根据数据分析、梳理活动人口集聚区域与公共服务辐射不足区域,定向配置与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新的开发建设活动保障配置达到相应的标准。另外,依托现有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服务基础,推动与南沙北部片区资源共享,促进组团间交流提升。
       
        图3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配置
        3 总结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估,本次基于交通流数据的研究倾向于以公共服务设施区域间动态数据分析为主,侧重于对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目标实施效果的评估,不仅实现了质与量的结合,而且对于更深入地刻画区域间要素联系、全面且深入地识别现状发展特征、挖掘现状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八部法律作出修改[J].城市规划通讯,2019(09):12.
        [2]陈伟莲,李升发,张虹鸥,黄越,吴旗韬.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双评价”体系构建及广东省实践[J].规划师,2020,36(05):21-29.
        [3]蒋国翔,王金辉,罗彦.国土空间“双评价”再认识及优化路径探讨[J].规划师,2020,36(05):10-14.
        [4]林宝.北京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与战略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11(01):9-13.
        [5]王婧.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区域定位——基于PCA的实证研究[J].公共治理评论,2016(02):25-37.
        [6]范晓东.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12.
        [7]鲁静.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性的空间评价与空间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8]张健,崔杰,房淑媛,刘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北京新城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以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实施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5(02):94-99.
        [9]李宁.基于交通流和信息流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对比研究--以我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D].河南大学,2019.
        [10]梁秋燕,丛艳国,魏立华.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改革的话语分析与转型——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文本为例[J].规划师,2019,35(02):38-44.
        [11]曲白,孙贵博.广州南沙国家级新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6(04):127-132.
        作者简介:
        张瑞芳(1989-),女,河南开封人,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