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以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为例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崔金凤
[导读] 摘要: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位于郑州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郑州南站将建设成为郑州第三大铁路枢纽,郑州南站的建成将增强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是城市群融合与共兴的契机,意义重大;本项目是郑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补充,主要为郑州南站与周边地块的联系空间,为周边地块提供地下人行通道和停车空间。
        上海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0092
        摘要: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位于郑州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郑州南站将建设成为郑州第三大铁路枢纽,郑州南站的建成将增强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是城市群融合与共兴的契机,意义重大;本项目是郑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补充,主要为郑州南站与周边地块的联系空间,为周边地块提供地下人行通道和停车空间。
        关键词:配套完善;上下一体;交通便利;安全舒适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中心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交通压力大、停车位严重不足、人车混行、市政管线交叉碰撞等问题,开发地下空间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地下空间开发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工程项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场地高差和周边设施条件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解决郑州南站与周边地块的联系、停车需求,打造融合交通、商业、停车等功能的复合型地下建筑,提升土地价值。
       
        图一  项目用地与周边环境
        1.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用地西至荆州路,东至高铁南站站房,规划会展五街从场地南北穿越,北至规划会展六路,南至规划会展七路,规划用地面积:74490.79㎡,总建筑面积91592.52㎡,其中地下总建筑面积89750.16㎡,地上附属面积:1842.36㎡;规划轨道交通9号线(目前为郑州市南四环至郑州南站城郊铁路工程二段)东西向穿越项目,规划冀州路隧道在郑州南站西广场下穿。整体布局南侧为2层的地下车库,与郑州高铁南站相连接处在地下二层为由东向西的地下商业街,通过垂直交通与地下一层的人行通道相连,将来可与东侧规划会展中心的人行通道相连。
        项目根据开发时序分一期、二期建设,利用东西地形高差结构错层的竖向方案,错层处为一期与二期的分期分界。同时,二期场地位于地铁区间西侧,亦能保证远期施工对地铁无影响。
       
        南站综合剖面图
        2.设计目标:
        连通需求
        功能上,使会展中心、轨交站点、高铁南站通过地下步行系统直接连通;周边各地块地下空间亦可凭借此系统实现快速互通,缩短行程,减小地面交通压力。
        商业布局需求
        通过结合步行系统的商业布局,将其与周边商业有机结合,打造核心商业圈。
        公共停车需求
        为周边地块及交通枢纽提供更多的停车需求支持,补充停车位的同时,更进一步改善地面车行环境。
        3.规划设计条件和设计处理手法:
        3.1场地高差:
        根据道路竖向图及现场踏勘,西广场地形呈西高东低的走势,高差达4.8米,设计场地有高差,即是设计的限制条件也是设计的优势;项目利用场地高差和开发时序,将整个西广场地面处理成三个不同高度的广场空间,第一个为高铁站房至规划会展五街,第二个广场为会展五街至一期、二期分界线,第三个广场为二期用地,广场之间通过景观楼梯连接,广场内部场地设计纵坡度为0.5%,满足高铁南站人流集散广场的要求。建成后的郑州高铁南站主要出入口正对西广场,项目利用场地高差和设计手法尽量使出地面构筑物避开高铁站房的主要视线,使南站的西广场开阔,不受地面构筑物的影响。同时利用基地西高东低的地形,地下空间一、二期采用错层处理,可以减少地下空间埋深,节省项目的整体造价。
        3.2 规划冀州路隧道
        根据道路规划资料,冀州路下穿隧道位于南站与西广场之间,避开了轨道交通9号线的明挖区间段,作为南北向枢纽到发主要通道之一,本项目将承担部分枢纽车辆经由下穿道路进出枢纽的配建停车库。地下一层结合冀州路下穿隧道,设置一对出入口与车库相接,根据冀州路规划的车行流线和车库单向逆时针的流线设计,冀州路在南面进入地下一层车库,在北面驶离,避免与冀州路下穿隧道的车辆发生交织。
        3.3规划管线与管廊条件
        根据市政管线资料,本项目有两个规划雨水箱涵和一个规划综合管廊穿越,规划管廊采用单舱形式(综合舱),入廊管线包括:10KV电力线、给水、再生水、通信。管廊和雨水箱涵的结构与地下空间结构共建,为保证地下功能空间的净高要求,综合仓凸出地下室顶板设置,保证道路下方最少600mm的面层要求,雨水箱涵根据市政资料,位于一期西侧末端,由于地下商业街为两层通高,其对地下二层商业和通道净高影响基本无影响,根据市政提供的会展六街和会展七街的雨水箱涵的标高推出红线范围内的标高,可以满足地下车库最小净高2.2米的要求,局部地下空间管线的穿越,无法满足停车要求的地方,设置为设备专业所需的专门的管线转换房间。
        3.4 规划轨道交通九号线
        规划轨道交通9号线东西向穿越项目,一期主体结构位于地铁区间段上方,在整个项目中为明挖区间,在西面端部有地铁的盾构井。根据地铁设计的要求,本项目需在地铁土建完成,铺轨调试前施工完成,并做好相关施工保护措施。根据此要求整个地铁的明挖区间段和其周围一定范围内(范围由结构提供)不能有开洞,避免因地下空间施工对地铁抗浮造成影响,因此楼梯间和坡道、风井都要避让。为防止将来地铁运行对整个地下空间的影响,地下空间底板与地铁明挖段底板之间需保持一定的间距要求,根据提供的地铁顶板标高,两者之间间距最小处约250mm,最大处约1600mm。由于地铁设计在前,并已开始施工,因此整个地下空间受地铁和场地标高的限制,地铁区间上方的地下空间面层仅有100mm,为满足整个地下空间的排水要求,地铁区域的排水向非地铁区域找坡。受场地高差和地铁抗浮要求的限制,地下室的覆土最大不能超过3000mm,最小也不能小于2500mm,受此影响地下一层层高在高铁南站至会展五街为4米,会展五街至一期分界线为5.4米,增加了人行通道区域和停车区域的舒适度。
       
        4.人行通道、交通组织:
        本项目以南侧二层地下车库及北侧两层人行通道为主。人行通道主要为东西衔接高铁南站及远期会展区域,并兼顾辐射高铁站周边地块。人行通道层,与高铁南站到达层及地铁站厅对接。与高铁通道衔接,为主要的人行导入侧,旅客通过东侧联络通道进入本层可直接进入车库或沿北侧人行通道行至周边地块。北侧人行通道宽度18米,层高7.9米。采用中走道3+10+5的形式,北侧3米商业,中间10米走道,南侧5米商业。除东西向主通道外,在市政道路及周边出让地块位置预留与其地下空间对接的接口。高铁到发行人通过冀州路隧道下方的人行联络道导入地下空间,进入人行通道或地下车库。
        人行通道一二期通过自动扶梯上下连接,一期通道位置为上空空间,人行走道层高不小于7.9米。避免地下空间室内层高过低导致的压抑感,提升地下通行的舒适感。地下空间东侧紧邻位置设置了南北两组下沉广场,车库及人行通道均可达,同时与南站地面到发流线相结合,导入地面广场旅客。在二期西侧末端设置一个下沉广场,兼顾广场西侧及两侧地块地面到发流线。地下空间与广场地面层通过下沉广场可便捷转换,以提高地下空间通达性及全天候的利用率。
        5.交通组织:
        本项目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周边主干路集散,包括晶店路、荆州路、辛赵路、豫州大道;对外与高快速路衔接,对内西广场周边城市次干路对接,形成高快速路-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停车场出入口的四级交通转换系统。
        对内为保证一、二期的独立运营,共设计有6组坡道,其中4组位于一期项目,2组位于二期项目;均为双车道设置,出入口主要设于项目的外围路网,一期两组坡道位于规划会展七路,一进一出,另一组位于规划会展六路,一进一出,二期的入口设于基地内部的规划路的南边与规划会展七路相接,出口设于基地内部的规划路的北边与会展六路相接。冀州路下穿隧道内另设一组到发车行通道连接至上层车库。
        地下车库内部为单循环车行流线,不同于民建的车库,大型公共停车空间主要采用单向车流线系统,本项目场内车行流线均为逆时针单向行驶,库内各层设外圈快速环通车道,以提高内部车行效率。车库内设一组上下客车道边,车道边与南站通道紧密联系,到发便捷,方便接送的旅客。车库与北侧人行通道设有互通的门,就近进入人行通道。
        6.结语:
        本项目在2019年上半年已完成施工图审图工作,目前正在施工9号线地铁上方的地下空间。郑州高铁南站西广场地下空间工程项目的建成,形成配套完善、功能复合、上下一体、交通便利、安全舒适的地下城市步行系统,连接周边地块,为周边地块和会展中心提供足够的停车位,解决周边地块停车的需求,为郑州南站打造融合交通、商业、公共服务、停车等功能的复合型地下建筑,全面支持高铁南站区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冬晔,黄国苏,董利,林煕,傅重龙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326-332
        [2]《郑州南站枢纽片区规划研究》;
        [3]《郑州南站周边区域交通组织研究》
        [4]《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