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根本制度的三个维度

发表时间:2020/9/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魏驰
[导读]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更加清晰,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  415000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作为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意义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之间的逻辑关系才更加清晰,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才能讲清楚我们的历史由来
        1、中华民族走到今天,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经历了180年的深刻总结,经历了70年的持续探索,经历了40年的伟大实践,沧桑巨变,换了人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过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踏上新征程之前,要搞清楚我们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的问题,整理好行装再出发。
        2、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才能看清我们的来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告诉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质。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的发展需要,只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才能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同理,中国共产党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也是因为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依据,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3、所以,我们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立足于实践的基础上得来的。只有看清楚这一点我们才能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这种观点主要表现为全盘否定了党和人民的历史功绩,污蔑诽谤英雄人物,捉弄调侃革命先烈,妄图毁坏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同时又对历史罪人进行渲染、美化,为他们翻案、叫屈等等。青年一代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坚实力量,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判断是非,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4、我们今天如此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为了让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清楚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方向、政策和主张,只有认清楚我们的来路,才能知晓我们究竟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什么是需要改的,什么是坚决不能改的,尊重历史,把握规律,才不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二、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才能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导向
        1、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显现出以下问题,如想要抵制经济全球化,搞贸易保护主义;退出“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等条约,奉行个人主义、单边主义;欧洲的难民问题、经济危机等等。世界的不太平总会影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不同意识形态的交锋十分激烈。
        2、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才能辨别那些恶意攻击、造谣生事的问题,只有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赢得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就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它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熔铸于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建立起来的,判断这个制度的好坏,广大中国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就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巩固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和强盛,除了经济的强大和政治的昌明,更要有繁荣的文化。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作为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必然发挥着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的功能,并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我们不能指望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多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哪还管得了读书写字呢?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者说文化水平跟不上的话,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阻扰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一定是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物质文明反映了经济水平,精神文明保证了思想根基,这种思想根基就是要让全体中华儿女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对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志,只有文化认同,才能形成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力量。
        2、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多样化文化的发展日益突出,本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有的文化是营养,我们要借鉴吸收,但有的却是毒药,我们要强力抵制,比如霸权主义的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这是一种强烈的利己主义思想,在某些国家的观念里,弱肉强食才是生存之道,落后就必然要被淘汰,弱小的国家就必然要被强大的国家所统治;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必然是有的国家享受的资源多,有的国家享受得少,那理应强国享有多,弱国享有少,这样的强盗逻辑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横行,而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智慧和方案是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特有的方式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而面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样也要加以区分和辨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它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2014.5.4,第7页。
        [2]《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第113页。
        [3]《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第3—4页。
        作者简介
        魏驰,男,32岁,就职于中共常德市委党校,中级职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