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学联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作为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是重点深化落实上位规划对乡村地区的建设管控要求,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布局的实用性规划,但目前在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要做好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深化精明收缩、城乡等值化理念,让乡村建设取得更好的效果,将农民手上的生态农业资源资本深化,落实两山理论,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关键词: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规划体系
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的试点省份也已完成初步成果编制,积累了大量的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层面的编制经验。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层面的控规创新改革。而同样作为落实总体规划意图、指导具体开发建设的村庄规划,如何适应新的空间治理体系以及更好地发挥管控作用,尚未得到较多的关注。
1我国传统村庄规划编制特点
(1)多规并行,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村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各部门分头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大同小异的规划成果。而村域空间尺度基本较小,在小空间尺度编制多种规划,造成大量的行政资源浪费。(2)重单个村庄建设,轻村庄体系规划。我国现行的村庄规划体系仍以《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为参考,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提出乡镇发展目标、针对村庄布点和建设项目的部署,对具体的村庄建设指导性不强;而建设规划则局限于单个村庄建设,缺乏对村庄区域层面的整体统筹。(3)重建设用地发展,缺乏对非建设空间的管控。现行的各类村庄规划基本只考虑村庄建设用地内的发展,而对建设用地范围外的生态用地、农业用地及与村庄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文化关注较少。同时也经常忽视土地的权属和地籍信息,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等规划衔接不足,导致规划的指导意义不强。(4)规划内容大而全,难以实施。目前村庄规划仍沿用城市规划的编制思路,内容只考虑物质空间层面,且一般会把用地布局、交通、设施、建筑等各方面都做全,这就造成村庄规划内容贪大求全、编制深度不足、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最终形成有规划而不实施的困境。
2空间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文明体系下的对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规划控制,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对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让空间结构、运行效率、要素统筹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本次研究以明确乡村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为基础,开展多规融合的模式探索,对村庄建设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和监督管理。空间规划体系指的是政府各级相关部门的空间管理权利和责任,想要做好空间规划,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机制,让空间规划管理职权更具整体性的同时落实到实处,起到让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合理、生态系统管理更加科学、社会经济更加协调、城镇化建设更加有序等作用。在我国实际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而村庄规划是城镇开发边界外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
3空间规划视野下的村庄规划
3.1村庄建设空间的控制管理要求
村庄规划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满足村庄发展的实际需求,一般集中在产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改善、配套如何完善等方面。村庄在产业发展空间上的重点是优化各类特色资源的空间布局、加强村庄旅游配套设施;在人居环境方面,主要是连通交通路网、优化农村住房布局、整治危房;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是完善自来水供水系统、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和改善环卫环境。
3.2总体空间结构
我国南方地区的一些村落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山水林田湖村之间的总体空间结构关系,以现有的格局为基础,设计具有地域特征的村庄规划。找出村庄中的主轴线所在,以此开展周围的规划建设,让自然风貌得以更好展现。利用村庄周边的山水自然资源,建立具有田园水乡情怀的整体空间结构,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设施,将农田种植区、果树种植区、养殖基地等产业空间串联起来,推动村庄经济的发展。
3.3加强对农业空间部署
农业空间主要是指以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为主体功能,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农田等农业生产用地以及村庄等农村生活用地。农业规划方案如下:第一,明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对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成果划定,并且对其边界进行校准和核对,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边界清晰准确。第二,对一般农业空间进行规划。对村庄的水土资源现状、气候现状、光热条件进行合理利用,选择适宜村庄气候条件的农业发展区域,发展农业产业。
3.4底线管控
①多要素综合分析:在规划中应注重村庄山脉、水域、住宅、田地、商贸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在规划的过程中应以保护原有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系统为基础,对乡村中独有的田园风光进行开发,在自然资源最小干预的情况下,开展乡村规划建设。②分区控制与引导:在空间规划中,通过空间治理的平台建设,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规范控制,应用在乡村建设中,就是通过各管控红线的制定来保证生态环境不受影响,保证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行刚性管理。③田园景观风貌控制区:严格保护永久性基本农田,合理调整一般耕地,避免建设用地侵占农田或是对村庄中的农田性质随意更改等问题的出现,要根据科学的规划来开展实际工作。若是涉及农田的征用,应落实“占一亩、补一亩”“占优补优”,避免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同时要注意对批准权限的控制,对通过无效文件占用土地等非法占用土地问题要严肃进行处理。④山地风貌控制与引导:在对山地风貌进行控制与引导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原有山体形态、水域走向和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对山体结构的破坏。同时也对村庄中建筑物的高度和风貌进行合理的控制,让山水环境与村庄之间形成更为良性的关系。⑤河流、池塘风貌控制与引导:在对水域进行管理整治的过程中应做好对水质水体的保护,避免对其造成污染,对其中存在的污泥以及垃圾等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没经过处理的污水流入河流、池塘,对水质造成污染。做好长期维护工作,将传统砖石或是其他材料等用于池塘堤岸的加固中。⑥传统民居风貌区域的控制与引导:在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应保留村庄中原有的传统民居形态和民俗风格,在对规划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单要注重对质量方面的评价,更是要将建筑风貌综合到其中。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还处于建构阶段,法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都处于剧烈的变革当中。在此背景下,编制村庄规划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上位规划依据不足、编制过程不断有新政策和标准推出而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等,所以在此提出的编制思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官卫华.城乡统筹视野下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重构—南京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12(3):85-95.
[2]张忠利.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空间规划法的立法路径研究[J].河北法学,2018,36(10):45-58.
[3]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4]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5):581-590.
[5]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