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近些年来,水库大坝在我国兴建的数量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凡事都会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总会得到利与弊矛盾存在,此时便要着重分析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恰恰相反。这其中也将会涉及到众多伦理问题。这些水库大坝大多数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不仅有效的调节水环境,还具有防洪灌溉、蓄水发电等功能。但是在水库大坝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只有对水库大坝的利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客观的角度去评审,才能够使其效益得到平衡发挥。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水库大坝就是三峡大坝,巨大工程往往对外影响便会更大,造成其中的伦理问题也就偏多并且复杂,本文想通过分析三峡大坝的利与弊并结合其中产生的伦理问题浅谈一下个人想法。
一、三峡大坝工程带来的工程伦理问题
(一)故土难离的移民安置问题
三峡水库正式蓄水后,淹没了兴山县等多座城镇。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达113万,是世界上水库移民最多、工作也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造成移民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国当时正在高速发展,急需大量的电力使用;其二,对长江水流的控制,避免洪水灾害和干旱灾害;其三,为后来的南水北调打基础。因涉及面较广,国家国务院就此次移民问题还特别颁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等法案,树立了三峡工程以法移民、依法移民、有理有序的形象。为安抚三峡库区移民,国家能首先站在移民者的角度,作出补偿,主要分为经济性补偿和政策性补偿两种。普遍意义上的伦理指的是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系列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它对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时的角色扮演进行引导和约束。而工程涉及的伦理问题有的时候很难处理得十全十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自身的权利,为全局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以人为本是三峡移民过程中的核心原则和灵魂,也是核心伦理诉求。
(二)对大自然环境影响问题
首先对水文地质的影响,包括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流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还可能会诱发地震、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其次是对水文生物的影响,对下游相当距离控制河段的生态系统会带来重大影响。事实上,修建大坝会对水生生物尤其是洄游性鱼类造成特别大的影响。第三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由于水库的修建,使得流向下游的泥沙淤泥等变少,从而就会使得下游的平原土壤不够肥沃,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第四是对陆生生物的影响,三峡大坝看似仅影响水生环境的生物,毕竟没有涉及太广泛的陆地侵害。针对这些环境影响,相关部门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做好做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我们的大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三)对三峡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问题
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其文物古迹方面就有着许多不可逆的破坏。经初步统计,在三峡工程淹没区内,已发现文物点1208处。从工程伦理的角度考虑,这同样是我们要建造这一巨大工程的同时,产生了与自然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的矛盾,我们要尽可能做到在考虑工程的现有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工程背后的潜在价值与历史价值。遗产的价值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遗产的“本征价值”,即遗产本身所承载的历史、科学、美学等意义;二是遗产的“功利价值”,主要是指遗产具有的经济、政治、教育等功能。科学的看待三峡大坝工程与这些文物古迹之间的关系,并作出合理工程伦理批判是很有必要的。
二、三峡大坝工程带来的正效应
(一)三峡大坝转型旅游新景,带动就业
目前,三峡大坝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和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后,三峡旅游将结束靠工程外力推动的影响,步入“后三峡工程时代”,旅游开发模式也将从“资源依赖型的观光旅游”向“资源整合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转型。而有不少的当地居民趁着三峡大坝旅游业的兴起,也选择投身于此,以新型旅游消费模式为支柱的产业给当地居民提供了部分工作机会。三峡移民等系列物质遗产和“工程文化”、“治水文化”、“移民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峡工程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赋存。有效防止洪涝灾害
三峡工程可以防洪,非常有效控制洪水,其防洪能力可以分为“救人”和“自助”。“救人”,指的是三峡大坝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防洪控制能力,即帮助下游防洪的能力。“自助”,则是指对于三峡工程本身而言,三峡工程修建以后,巨大的调节库容,可以非常有效提高下游的防洪标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延缓河流淤积,第一位是防洪,防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非常必要的措施。三峡工程在论证的时候,其它方面都还是可以替代的,唯独防洪不可替代的。
(二)提供强有力的军事安全
从1964年到1972年,我国科学家曾对4座模拟大坝进行了7次核武器轰炸实验,取得了极其珍贵的数据。实验显示的最严重情况是,当大坝被100万吨当量的核武器命中时,会产生1000米溃口。从1978年到1988年,专家又连续进行了三峡溃坝实验,结论是:常规武器对三峡大坝不起作用。针对三峡大坝的防护,国家也是早有计划,在修建大坝的同时也构筑了一个非常严密的防御网用于保护三峡大坝免遭破坏。总之,针对这个防御网的抵抗力而言,三峡大坝地处中国内陆,任何兵力兵器要想突破中国多层次密不透风的立体防御体系,偷袭三峡大坝都属于白日做梦。鉴于此,三峡大坝对于提供国家军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展
“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就交通运输作用而言,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需求,三峡工程修建对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库区应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三峡建坝后,将淹没所有滩险、单航段和牵引段,航道扩宽很多,万吨级船队将通江达海,航运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年单向航运能力将超5000万吨。那么,横贯中华东、西大地黄金水道的形成,对发展和繁荣长江两岸至沿海地区经济,是非常有利的。
(四)强大的发电功能
三峡建坝后,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腹地,至全国各大负荷中心的输电距离均约在1000公里内,是未来全国各大电网联网中心。电网联网后,既可与全国的火、水、核电互补,又能大大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三峡水电站将会是我国未来的电力调度中心。
结论
三峡大坝工程已然成为不可抹灭的事实存在,开弓没有回头箭,剩下的只有交给时间来检验这一切。凡事都会有两面性,将事情利弊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并权衡好其中关系才是我们要做的。针对三峡大坝工程所导致的故土难离的移民安置问题应给予重新审视,及时关注工程后移民的安定情况,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针对大自然环境影响问题,三峡库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减少且通过必要的手段改善三峡库区的自然环境情况,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生理念;针对三峡文物古迹造成破坏的问题,国家及相关政府部门要给予重新审视。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确保大坝及周边环境的安全,逐步解决和完善后续问题。我们也要以作为重要的工程伦理案例,在日后的建设中多加思考,真正做到善待生态、呵护自然,确保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伦理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