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新能源(集团)环境发展有限公司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大数据是支撑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在增强生态环境预警、防范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主要来源,长期以来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着基础薄弱、缺乏共享、利用率低、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健全生态环境信息机构等措施强化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实现生态环境决策科学化。
关键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问题
引言
目前大数据的应用引发了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生态环境信息基础上建立大数据平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环境大数据是在对生态环境要素连续观测的基础上,集成海量的多源多尺度信息,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及模型模拟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生态环境大数据的集成分析和信息挖掘。大数据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可以运用其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脆弱性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生物多样性评价等。基层生态环境信息是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生态环境数据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基层生态环境数据存在着点源化、碎片化、缺乏连续性等缺陷,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造成大部分数据不能充分利用,影响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如何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的信息化建设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生态环境大数据是我国“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是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优势有4个方面:第一,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科学化水平。推动环保工作“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约束环境行政行为的自由裁量权,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第二,提升生态环境预警能力。通过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可以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上为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灾害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故提出预警,以便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第三,提高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的能力。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可视化能力能够展示环境风险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及时研判和预测环境健康风险可能发生的临界点和持续时间。第四,提升生态环境公共服务能力。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改变和创新生态环境部门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实现“用数据服务”,利用大数据支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网上一体化办事和综合信息服务,建立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水平,提高公共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2基层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平台
对基本农田项目、林地调整、植被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海岸线修复等生态修复项目,进行项目规划、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竣工验收、项目管护的生态修复项目全流程管理。项目规划阶段:制定规划项目范围、生态修复措施、编制规划方案。项目申报审批阶段:依据项目规划,向上级管理部门申请开展生态修复,上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修复措施、项目目标、项目经费预算等内容。项目组织实施阶段:是整个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关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实施计划,监控项目进度。检测并上报土壤、植被、水质、空气环境等数据,分析项目建设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时监控生态修复状况,为改进修复措施,提高生态修复成效提供依据。平台提供实施计划管理、上报功能,监控项目实施进度、建设成效,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项目竣工阶段: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上报项目建设成果,检测生态环境数据,评估分析生态修复成效。平台提供竣工报告管理、上报,建设成果、检测数据上传和存储、管理。项目管护: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完成之后,需要通过项目管护,保障项目实施效果的持续性。在项目管护阶段,定期上报生态环境检测数据,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形成生态环境修复管理长效机制。
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模块对项目实施的资金进行信息化管理,留存资金使用凭据,保障生态修复项目资金使用透明化。
2.2环境数据底库采集
环境数据收集是环保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的基石。为保证系统能长期有效运作,采集的数据必须覆盖整个环境管理业务,且具备全面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环境数据底库不仅集成了浦东新区环保局内环保处、环境事务中心和环境监测站目前在用的业务平台数据和业务台账数据,而且采集了环保局以外其他业务协同部门的相关数据。数据包含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水务云平台数据、危废固废管理数据、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数据、监测监察数据和环境规划数据等。主要数据按更新频次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按类型分为污染源数据、环境规划数据、环境质量数据和业务管理台账。
2.3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国家、省、市、县环保系统“四级一体”环境信息化体系,破解信息“断裂带”,实现信息“直通车”。利用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直观性”特点,打造监测、监视和控制“三位一体”的量化管理体系,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2.4厘清权利义务,推进数据集成共享
建立以基层生态环境信息为基础数据的信息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环境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监管等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制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共享办法,消除数据孤岛,拓展吸纳相关部门、企业、行业协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2.5 环保业务联动管理
基于环境业务的综合性,环保信息化平台建设必须实现内外现有环境管理平台的互通。目前系统已对接排污许可证后监管系统、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上海市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浦东水务云平台等区级或市级平台系统,实现环境数据的展示与交互。例如,“一源一档”功能对跨部门、跨局接入的数据进行了有效分类、梳理、整合和利用,包括二污普数据、排污许可证数据、环评审批、备案、验收、监测数据、环境信访和行政处罚数据等。根据数据属性划分 9 个功能板块管理,即基本情况、生产情况、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固废排放、环境监测、环境风险、信访投诉和行政审批。通过界面展示污染源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可实现各业务管理人员之间的联动协同管理。
结语
综上,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信息化、数字化作为环境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对环境进行预测性分析、环境形势综合研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分析、环境风险预测预警,提供了有效全面的数据支撑;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重点政策制定、规划计划编制、应急响应指挥等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决策依据。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作沟通,提前全盘谋划,减少浪费,不走或少走弯路,尽快打造出信息化这根坚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实现信息化“四两拨千斤”的功能,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董玉红,刘世梁,张月秋.大数据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J].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17,(3):20-28.
[2]赵海凤,李仁强,赵芬.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与趋势[J].生态科学,2018,37(1):213-220.
[3]王建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政策解读[J].环境保护,2016,44(1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