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济南 250109
摘要:巴氏球核心稳定练习应用在脑卒中后遗症偏瘫病人躯干核心稳定肌群和髋部稳定肌群,从而促发有关核心肌群。通过优化的核心训练进行巴氏球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运动训练。以此观察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全面康复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后遗症;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
20世纪60年代,德、美等国专家汇总“脊柱稳定性”、“动态腰椎稳定”等理论阐明了“核心稳定性”的理论,表示机体在运动过程利用把握骨盆与躯干位置肌肉的稳定进一步引发、传播并管控最佳力量的功效。运动的时候,机体利用核心区域的“稳定”给四肢肌肉力量的产生、传递带来合理支点与优秀基础,给中心的稳固与移动带去合理支持。核心稳定性的效果被核心区域的肌肉、韧带与结缔组织的力量和相互协作所影响,也就是核心力量。现在核心稳定性练习早就变成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学科里的关键手段,可是国内把相关的练习使用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康复里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优化的核心训练进行巴氏球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运动训练。以此观察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全面康复疗效。
一、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内容
1、仰卧双桥训练
桥式运动是核心稳定训练最基础的训练方法,姿势像“桥”,常见的方式有背桥、腹桥和侧桥运动,可以激活核心区的稳定肌群,维持脊柱稳定性。
作用:增加躯干运动,减轻背部压力和褥疮风险,为之后的坐、站打下基础。也可以用此姿势放置便盆和更换衣服。募集腹横肌、臀大肌。
参与肌肉:腹横肌、臀大肌、腘绳肌、竖脊肌。
患者仰卧,将巴氏球放置于患者下肢下方。
动作要领:患者卧床后,嘱患者自己用力最大程度前倾上抬骨盆,保持骨盆前倾数秒后放松(注意呼吸配合,腹部先起,再肋骨打开,最后胸部打开气体上行)。刚开始由治疗师辅助患者控制骨盆,随着患者控制能力的提高,治疗师减少辅助,让患者主动控制该活动,保持稳定。
2、抗阻的旋转
患者仰卧,肚子上抱着球
动作要领:患者肚子上抱着球,上下肢体夹紧,治疗师给予旋转力量,患者保持住。
3、坐位平衡训练
将巴氏球放在平面的床或地上,患者坐在球上。
动作要领:让患者坐在Bobath球上,治疗师通过左右、前后的移动大球,促进坐位平衡反射。到后期治疗阶段,让患者自己用力晃动球并保持住平衡,在此过程中,治疗师注意保护好患者。
4、立位站立平衡
患者立位,将球放置于患者与墙面之间
动作要领:让患者处于立位,双手及胸腹部支撑于大球上,在获得充分紧张度后,治疗师在其身后保护并慢慢向前推开Bobath球,使患者离球站立。
训练难度:
初始动作使患者左右摇晃不稳定,训练稳定后,改变巴氏球位置,增加不稳定性,使得患者骨盆稳定性提高。
Bobath球基本契合全部的病人进行训练,健身成效良好,尤其对脊柱与骨盆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加快损伤的好转与康复效果,训练的时候相对可靠,一般不会发生损害,能够慢慢好转并增强病人的柔韧度与协调度。能够改善姿态与心肺的能力。
5、俯卧伸展练习
功能:增强核心区域矢状面和水平面的稳定度
重点参与肌肉:臀大肌,脊柱深层肌群
练习手段:趴在巴氏球面,臀部收紧,腹部收紧,背部收紧。努力长时间地保持该动作,并且自然正常呼吸。
6、俯卧臂支撑训练
作用:强化核心部位冠状面内稳定性。
主要参与肌肉:腹斜肌、髋外展肌等。
训练方法:俯卧位,肘屈曲90°支撑于球上,使肩、髋、膝呈一条直线,臀部收紧,腹部收紧,骨盆中立位,身体正直,尽可能长时间保持这个动作,自然呼吸。
7、俯卧位蹬球训练
作用:强化核心部位在矢状面内稳定性和力量,提高膝、踝关节稳定。
主要参与肌肉:背肌、臀大肌、腘绳肌等。
训练方法:俯卧位,双臂伸直支撑,双脚并拢放于巴氏球上。腹部收紧,臀部收紧,将肚脐拉向脊柱,抬起臀部离开地面,使肩、髋、膝呈一条直线,保持3~5秒,自然呼吸,然后还原,重复动作。
8、巴氏球腹部卷曲训练
作用:募集腹部肌群。
主要参与肌肉:腹横肌、腹直肌、臀大肌。
训练方法:患者将巴氏球置于腰部生理弯曲处,双脚着地,呈架桥姿势,髋伸展,膝屈曲90°,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肩、髋和膝呈一条直线,训练时躯干上抬,收紧腹部,同时保持骨盆中立,将肚脐拉向脊柱。
9、架桥球上腹部斜向弯曲训练
作用:募集腹部肌群。
主要参与肌肉:腹横肌,腹直肌,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
训练方法:患者将巴氏球置于腰部生理弯曲处,呈架桥姿势,髋伸展,膝屈曲90°,双手交叉置于脑后,训练时单肩向上抬起躯干,收紧腹部,同时保持背部与巴氏球接触,保持3~5秒,并缓慢还原。
二、巴氏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肌力的影响
核心稳定性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在非稳态中的控制水平,提高平衡性与运动水平,增强运动成绩,运动中避免损伤。核心区肌群分为了竖脊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臀中肌、臀大肌等29块依附、连接于腰椎-骨盆-髋关节联合体上的肌肉。常规康复训练和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均能提高躯干运动肌、腹直肌和竖脊肌的协调收缩能力,但在长期的康复训练周期中增加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的康复效果更好。
三、巴氏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机体深层核心肌群的作用重点为保持脊柱的稳定,浅层核心肌群的作用重点为弯曲、旋转与伸直躯干。核心稳定性存在传递效果与控制肢体末端的作用,如此能够让躯干在动静态里保持住稳定。平衡与协调均是运动一大功能,大量病症均会损害到平衡与协调作用,而往往中枢神经的各类病症最为常见,如脑卒中,小儿脑瘫等。根据研究,假若平衡与协调作用发生损害,便要第一时间展开治疗。治疗手段需是完善的,不止要对症下药,合理治疗,更需重点展开平衡和协调功能的训练。
巴氏球核心稳定练习应用在脑卒中后遗症偏瘫病人躯干核心稳定肌群和髋部稳定肌群,从而促发有关核心肌群。练习的时候,静态性的姿势协助下肢的运动能更显著地促发核心肌群的聚合,从而提高了患者动态平衡能力。脑卒中病人趴在球面,两手往前伸,治疗人员用两手抓握病人的小腿,并将球慢慢滚动,对病人产生刺激使其持续调节并练习躯干、头和四肢的平衡,从而提高平衡水平。
四、巴氏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步行功能的影响
相关资料显示,躯干肌的强化同样能够提高偏瘫病人的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可以前的康复治疗大部分还是关注肢体方面的强化。
经过不相同的康复方案治疗后,在步行功能方面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步行功能在康复治疗后都有所提高,但观察组的进步要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增加了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的康复治疗比一般康复治疗要有更好的效果。
采用几种训练方式集中训练患者,治疗后发现观察组中 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可能原因是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使得桥脑网状结构支配的前馈机制得到强化,从而提高了患者步行功能。
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训练方式,巴氏球核心定训练系统更有针对性,在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训练过程中,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加常规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肌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恢复。对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增加巴氏球核心稳定训练教之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在肌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均有更好的疗效。